血府逐瘀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林改错》,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及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瘀血阻脉,血液运行不畅,壅滞胸中,阳气郁闭,开合失司,迫津外泄,故而汗出;血瘀胸中,气机阻滞,则胸闷气急;心脉瘀阻,心失所养,则夜寐多梦;瘀血日久损伤正气,则体倦乏力;舌脉皆为心脉瘀阻之佐证。
读《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症治第十六》云:“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本案患者起于疲劳之后致胸中气血瘀滞,津液不能上承,结合其脉舌,故投活血化瘀之品而收药到病除之功。
唐容川指出:“水为血之倡,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血行;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利则为水。”心衰瘀血伴水肿正是《血证论》所言之“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左心衰患者常伴有憋闷、喘促、咳嗽、咳痰、肺部满布湿啰音等肺瘀血和水肿的表现。
对疾病预后转归有充分的全局认识,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一则“未雨绸缪”,为下一步诊治方案提供思路,提前干预,以期力挽狂澜;二则需要与病家或家属做好病情沟通,免得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肝主筋,前阴乃宗筋所聚,故《辨证录》曰:“肝气旺而宗筋伸。”《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肝气衰,筋不能动。”肝藏血,“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素问·五脏生成》)。同理,宗筋受血而能起勃,“血不充则茎不举”。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外感邪毒从口鼻入侵肺系,邪客咽喉,搏结喉核,则喉核红肿、疼痛、肥大,久病则损及肺阴致肺阴虚损,津液不足,咽喉失养。又肝肾同源,少阴之脉循喉咙,系舌本,连舌下,久病则伤津耗血,损及肝肾之阴,致虚火上炎,气血凝滞咽喉而为病。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桃仁(四钱) 红花(三钱) 枳壳(二钱) 赤芍(二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一钱半) 川芎(一钱半) 牛膝(三钱)水煎服。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
〔组成〕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当归三钱(9克)生地黄三钱(9克)川芎一钱半(4.5克)赤芍二钱(6克)牛膝三钱(9克)桔梗一钱半(4.5克)柴胡一钱(3克)枳壳二钱(6克)甘草一钱(3克)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病,开列于后。●头疼头疼有外感,必有发热恶寒之表症,发散可愈;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虚,必似痛不痛,用参芪可愈。查患头疼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
【组成】当归10g,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5g,柴胡5g,甘草5g,桔梗5g,川芎5g,牛膝10g。【用法】水煎服。【功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原方主治】瘀血内阻,胸痛头痛,日久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桃仁三钱 红花一钱 枳壳一钱 赤芍三钱 柴胡二钱 桔梗二钱 川芎一钱 牛膝二钱 甘草一钱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论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长,所立三方,乃治瘀活套方也。一书中惟此汤歌诀“血化
王某,男,46岁。2020年10月2日初诊。主诉:头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3d。患者5年前因精神紧张出现头痛,查颅脑CT示:腔隙性脑梗死。间断口服中药治疗,仍反复发作。3d前因情绪激动头痛再
王某,女,37岁。2014年3月19日初诊。头痛已10余年,经不少医院诊断治疗无效,平时头痛时作,服镇痛、镇静药可暂时缓解,遇天气及情绪变化时加重,多在夜间发作,痛处固定,痛在正额部及眉棱
牛某,女,32岁。患者面色青白,神气怯弱,身畏寒冷,经行时下腹冷痛难忍,叫苦连天;痛时喜按,得热敷则痛势减轻;经行不畅,色暗淡,质稀薄,杂有小血块,口淡,胃纳不佳,舌质淡而不红,苔白润,六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