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证,中医名词。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与实证相对而言。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脾肺气虚证,是指由于脾肺两脏气虚,出现脾失健运,肺失宣降的虚弱证候。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子病及母,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累及于肺所致。本证以食少便溏,咳喘短气,伴见气虚之象为辨证要点。
心肝血虚证是指由于心肝两脏血亏,表现出心神及所主官窍组织失养为主的血虚证候。多因思虑过度,暗耗心血,或失血过多,或脾虚化源不足所致。本证以神志、目、筋、爪甲失养之状,并伴见血虚之象为审证要点。
证候 多反复感冒,气短自汗,咳嗽无力,神疲懒言,形瘦纳差,面白少华,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 治法 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主方 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证候 动则喘促咳嗽,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腹胀纳差,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温肾,固摄纳气。 主方 金匮肾气丸加减。
证候 咳嗽时作,喘促乏力,咳痰不爽,面色潮红,夜间盗汗,消瘦气短,手足心热,夜尿多,舌质红,苔花剥,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主方 麦味地黄丸加减。
证候 面色皮肤黏膜苍白,爪甲色白易脆,发育迟缓,头晕目涩,两颧潮红,潮热盗汗,毛发枯黄,四肢震颤抽动,舌红,苔少或光剥,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 滋养肝肾,益精生血。 主方 左归丸加减。
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甘草(炙)二两(6g)。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
刺五加 10克;黄精 10克;党参 10克;黄芪 10克;桑椹子 10克;枸杞子 10克;熟地黄 10克;淫羊藿 10克;山药 10克;山楂 10克;陈皮 10克;雄蚕蛾 10只;蜂蜜 100克;白酒
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6克,陈皮(不去白)、升麻、柴胡各6~9克,白术9克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证: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咣白,饮食减少,大便稀溏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克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
黄芪一两半(4.5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酒炒)六两(18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饴糖一升(30g)。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虚劳病,阴阳气
五味子半两(15克)、麦冬一钱(3克)、人参一钱(6克)、杏仁一钱(6克)、生姜十片、大枣三枚益气生津,敛肺止咳。主治气阴两虚证,症见咳喘反复,久而不已,气促胸闷,多汗恶风,倦怠少气,口舌干燥,脉虚而
干地黄15-20克,山萸肉(山茱萸)15克,炒山药15-25克,白茯苓20-50克,人参10-15克,黄芪15-50克,牡丹皮15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五味子10克,制附子5克,嫩桂枝10克
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各一两(30克)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四肢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重症肌无力,上睑下垂,晨轻暮重,劳则更甚,倦怠乏力,舌淡苔薄。中气虚弱,无力以升举,补中益气汤主之。服药不效,加补肾强筋之品,补先天以资后天,巴戟天、菟丝子、续断、桑寄生可随证选用。病久络阻者,全蝎、
阴虚者,水亏其源。如口渴咽焦,引水自救;或躁扰狂越,欲卧泥中;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或二便秘结,而溺如浆汁;或吐血衄血,咳嗽遗精;或斑黄无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风瘛疭(“瘛疭”:筋脉痉挛。)者,以精
阳虚者,火衰其本。火亏于下,则阳衰于上。或神气昏沉,或动履困倦,或头目眩晕而七窍偏废,咽喉哽噎而呕恶气短,皆上焦之阳虚也。有饮食不化而吞酸反胃,痞满膈塞而水泛为痰,皆中焦之阳虚也。有清浊不分而肠鸣滑泄
四逆证(里寒而水盛方见太阳坏病)表热里寒阴胜阳,浮迟脉象辨宜详,腹经下利多清谷,治法偏宜四逆汤。吴茱萸证(里寒而土虚)食谷居然呕吐生,从知胃逆属阳明,中虚总是宜温补,汤用吴萸治法精。吴茱萸汤温中妙品用
虚劳〔虚劳提纲〕气血精神被损伤,四肢无力日颓唐,虚劳成病何由治,补助中宫是妙方。小建中证(方见伤寒)里急腹疼悸衄生,四肢酸痛梦遗精,咽干口燥兼烦热,汤用建中效乃呈。黄建中汤(证附)桂姜枣芍并饴糖,甘草
仲景曰∶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是寒热之有虚也。曰∶其人本虚,是以发战,是战汗之皆因虚也。曰∶耳聋无闻者,阳气虚也。曰∶面赤戴阳者,阴不足也。曰∶无阳不能作汗,必身冷而脉迟也。曰∶客热不能杀谷,胃中虚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躁烦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
治一切诸虚不足风疾,血气交攻,凝滞脉络,拘急挛拳,气不升降,膻中疼痛盛,脾胃不和,饮食不进。此药去风,和气,活血,大有神效。凡治风不可专用风愈急则愈甚。服此,轻者一月,重者二三月,自然愈矣,且无再作。
黄芪、麦冬、生晒参、茯苓、地黄、龟甲(烫)、丹参、郁金、桂枝、紫石英(煅)、淫羊藿、金银花、枳壳(炒)。益气养心,安神止悸。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所表现的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失眠多梦、
制何首乌、黄精(酒制)、熟地黄、女贞子、当归、山药(炒)、五味子、炙甘草。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用于肝肾两虚证,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黄芪、天花粉、女贞子、石斛、生晒参、地骨皮、黄连、山茱萸、墨旱莲、五倍子。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症见:倦怠乏力,口渴喜饮,五心烦热,自汗,盗汗,气短懒言,心悸失眠等,有一定的降
黄芪、猪血提取物等。益气补血。用于缺铁性贫血属轻中度者,中医辨证为气血丙虚证,症见:面色苍白或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面浮足肿,胸闷不舒,眩晕,耳鸣,自汗,心悸,失眠,气短懒言等。
制何首乌、淫羊藿、熟地、龟甲、巴戟天、杜仲、续断、骨碎补、当归、山药。补肾益精。用于中老年人肾精亏虚证所出现的腰脊疼痛,酥软无力,不能持重,下肢痿弱,步履艰难,或足跟痛,面色黯淡,发脱,性欲减退,头晕
贯叶金丝桃、刺五加。舒肝解郁,健脾安神。适用于轻、中度单相抑郁症属肝郁脾虚证者,症见情绪低落、兴趣下降、迟滞、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紧张不安、急躁易怒、食少纳呆、胸闷、疲乏无力、多汗、疼痛、舌苔白或腻
党参、虎杖、丹参、柴胡、川牛膝、麦芽。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肝郁脾虚证者。
白花蛇舌草、垂盆草、虎杖、五味子、柴胡、人参、白术、丹参、郁金、三七、土木香、甘草。清热解毒,活血疏肝,健脾祛湿。用于急慢性肝炎,湿热疫毒蕴结、肝郁脾虚证候所见胁痛腹胀、口苦纳呆、恶心、厌油、黄疸日久
因阳虚而出现的病证就叫做阳虚证,而以哪一脏的表现为主的就叫这一脏的阳虚证,一般情况下五脏均可出现阳虚表现,不过多以心、脾、肾阳虚较多见,脏器不同阳虚表现也不同,具体区分如下 心阳虚
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 、失于充养的证候。本证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因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本证以心悸胸闷及气虚证为审证要点。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
脾肾阳虚证是指由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权,表现以泄泻或水肿为主症的虚寒证候。本证多由脾、肾久病耗气伤阳,或久泄久痢,或水邪久踞,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终则脾肾阳气俱伤而成
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生活中建议人体多吃一些补阴的食物,补阴可以缓解预防阴虚证,其次预防阴虚需要少吃辛辣、煎、炸、爆、烤的食品,火锅;最后就是阴虚指人体火气比较旺盛,比较容易上火,因此要注意自己的情绪
取穴肝俞,肾俞,听宫,听会,耳门,太溪,三阴交。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听宫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听会在面部,当屏间切迹的前方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