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我们喝进去的水是如何在体内代谢运行的呢?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以“气”的形式,也就是液态的水必须转变成气态的“气”才能运行到全身,而要将水变化为气,就需一种动力——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阳气,阳气的温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转变成气,这就像一锅凉水变成水蒸气就必须加火一样,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
患者以头晕为主诉,归属于中医“眩晕”范畴。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内经》认为,无论虚实都可致眩。陈镜合常言必须分清病机的寒热虚实,用药始能建其功。结合四诊,本案辨证以虚为主,且主要为脾阳虚。该患者头晕、大便溏,脉细,此为脾阳虚水泛的典型表现。
苓桂术甘汤和二陈汤均为治疗痰饮的名方,合而用之治疗痰饮更妙。痰与饮虽同出一源,但质地有稀稠之分,痰较重浊,非得风升而难以上达,饮清下流,易承阳虚不制而上凌。苓桂术甘汤重在温阳化饮,二陈汤重在祛痰化饮,各有侧重,合二为一可兼收并蓄。临床合用治疗因脾气素虚而生痰饮,饮邪中阻清阳,上蒙清窍。
本案病程久、叠经诊治,低热不愈,而应用经方取得速效,虽为个案,但值得深思总结。笔者临床喜用经方,每用六经辨证。本案患者低热,每日午后发作,可视为往来寒热,加之纳差,颇似“默默不欲饮食”,可以锁定病在少阳;但是患者同时伴有恶风寒,是太阳经表现,因此主方选用太阳少阳两感之柴胡桂枝汤。
咳嗽喘息累月,痰湿水饮结聚阻滞肺气所致。痰为津液所化,其所流行或聚止者,皆因脾肺肾阳气之盈亏所决定。幼儿久咳喘息难愈,又用过较大剂量抗生素、激素、清热解毒中药,多系饮邪内盛,寒水有余。
阳气虚弱的人一般易出现腰背冰冷,而痰饮患者的背部冰冷与阳虚的冰冷不一样,仲景描述是“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此患者乃脾肾阳虚的体质,加之人流术后护养不当,遭受风邪,故而出现腰背部冰冷呈游走性,乃因风善行数变之性。
段某,女,39岁,市石英厂干部,1986年4月22日初参。素体壮鲜病,前日下班归来,突然眩晕不支,呈阵发性发作,发时恶心呕吐,吐出物为清水、为痰涎。身畏寒,手足冷,饮食不思,肠鸣辘辘,大便正常,小便不
治水肿小便不利,其脉沉迟无力,自觉寒凉者。于术(三钱)桂枝尖(二钱)茯苓片(二钱)甘草(一钱)干姜(三钱)人参(三钱)乌附子(二钱)威灵仙(一钱五分)肿满之证,忌用甘草,以其性近壅滞也。惟与茯苓同用,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及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炙)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苓桂术甘(汤)蠲饮剂,崇脾以
(金匮)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痰饮阴象,阻抑其阳,用此阳药化气以伸其阳,此正法也。兹所主乃在胸胁支满目眩者,何耶。灵枢谓心包之脉,是动则病胸胁支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次孙男心兰禀按:心下者,脾之部位也。饮凌于脾,致脾弱不输,不能制水,则生痰矣,故曰心下有痰饮也。胸乃人身之太空,为阳气往来之
(《金匮》)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肾气丸已见。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茯苓五钱 桂枝三钱 白术五钱 甘草三钱,炙甘草、白术填中宫以塞水,茯苓以利之,桂枝以化之,水不停而饮自除,治水气凌心大效。盖桂枝补心火,使下交于肾,茯苓利肾水,使不上凌心。其实茯苓是脾药,土能治水,则
(《金匮》)茯苓(四钱)桂枝白术(二钱)炙草(一钱)姜亦治心下痰饮,胸胁支满,头眩,以此温和之。
周某,男,37岁,2021年9月14日初诊。主诉:反复泄泻伴大便不成型2+年。现病史:患者平素泄泻,加之长期饮食不节,2021年8月痛风发作频繁,遂至外院口服中药“桂枝苍术白术知母生地等”
安某,男,60岁,1988年2月9日初诊。患慢性支气管炎5年,咳嗽冬季尤重,痰白带泡沫,胸脘作闷,夜间咳甚,动则喘息加剧,不能平卧,每晚只能睡三四小时,纳少、便溏,日四五次,苔白腻,脉缓滑
村某,47岁,男。公司高层领导。初诊1978年12月。体型肥胖、面色发红,脉沉,初诊时血压140/80mmHg。主诉自1975年2月以来患眩晕、严重耳鸣、恶心;被诊断为梅尼埃症,曾住院2个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