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night sweats)又称寝汗,一般表现为睡眠过程中出汗,醒后汗自止。“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地泄出来。盗汗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作为虚劳、痨瘵、失血、妇人产后血虚等病证中的一个常见症状出现。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低血糖、虚脱、休克及结核病、肝病、黄疸等所致的以盗汗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其辩证论治。单纯盗汗如能及时调治,一般预后较好。但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当原发疾病好转、痊愈,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张氏医通》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又《丹溪心法·盗汗》指出:“盗汗属血虚、阴虚”。若心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迫津外泄则汗出;心阴不足,心失荣养,则心悸、怔忡;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虚火烦酌,则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小柴胡汤合桂枝人参汤加减。柴胡、黄芩清泻胆热;桂枝、干姜温脾化气;牡蛎散少阳郁结,兼以收敛止汗;天花粉清热生津;甘草益气和中。全方清胆温脾,兼化气、通利三焦,配伍精当,结构严谨,实为良方,对胆热脾寒兼有水湿内停的盗汗患者最为适用。
当归六黄汤出于《兰室秘藏》,功用滋阴降火,固表止汗。主治阴虚火旺盗汗。方中当归、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阴养血,阴血充则水能制火,为方中君药。盗汗阴火旺迫阴,水不济火,故臣以黄连、黄芩、黄柏,以泻火除烦,合苦以坚阴之意。
盗汗是临证常见病症之一,历代医家多从虚证论治,尤责之于阴虚。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指出自汗重在补气、盗汗重在补阴。因此临床使用诸如当归六黄汤等方剂治疗,理应有效。
自诉:睡中汗出,醒则汗止,时汗湿衣被,五心烦热,心烦,睡眠欠佳。其疾绵绵,数月不愈,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中西药物治疗,收效甚微,今日来本科就诊。刻诊:症如所述。形体消瘦、舌质红、舌体瘦小、口干、少苔、脉沉细数。
临床大多认为盗汗病理性质为阴虚。然而,盗汗之名,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张仲景述:“男子平人,脉象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可见脉象虚弱、细微者不一定仅为阴虚解释。《景岳全书·汗证》亦有论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可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分,黄芪加一倍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主治阴虚火旺,盗汗低热,面赤口干,心烦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脉数。
黄芪一两半(4.5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酒炒)六两(18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饴糖一升(30g)。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虚劳病,阴阳气
人参5两,麦冬4两,五味子2两,肉苁蓉2两(制净,晒干),熟地黄8两,山茱1两,山药1两,茯苓3两,牡丹皮3两,泽泻3两。朝凉暮热,烦嗽痰红。神驰不寐,盗汗遗精,肌消色萎,肌痿体弱,饮食不甘,脾胃虚泄
鹿茸(去毛)770克 人参(去芦)620克 熟地黄180克 制山甲240克(用苏合油60克制)生地黄240克 石燕300克(用鲜姜30克制)苁蓉(酒蒸)270克 家雀脑100个 地骨皮120克(用蜜3
当归2两,赤芍1两6钱,醋柴胡1两6钱,云苓(茯苓)1两,焦术(焦白术)1两2钱,香附5钱,甘草6钱,牡丹皮1两1钱,山栀子1两1钱,薄荷8钱。具有调经舒气,强心清热之功效。主治头晕目眩,肢体痠痛,胸
柴胡、鳖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两(30克),秦艽、当归、知母各半两(15克)滋阴养血,退热除蒸。治虚劳阴亏血虚,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困倦盗汗,咳嗽困倦,脉细数。
熟地黄6~9克或加至30~60克、山药6克、枸杞子6克、炙甘草3克、茯苓4.5克、山茱萸3~6克(畏酸者少用之)滋阴补肾。治肾阴不足,阴衰阳盛。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数。
五味子 5克;绿茶 3克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适用肺虚喘咳、口干、自汗盗汗;梦遗滑精;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肠道感染;神经衰弱。
龟板、乌龟壳、乌龟板、下甲、血板、烫板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
黄檗、元柏、檗木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白药子(《宁夏中草药手册》),盘龙七、算盘七,鸡头参、山姜《陕西中草药》),惹涅(藏名)。润肺养阴,健脾益气,祛痰止血,消肿解毒。治虚痨咳嗽,头昏,食少,遗精,盗汗,崩漏带下,产后体亏,吐血,衄血,外
熟地(《景岳全书》)。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杞根、地骨、地辅、地节(《本经》),枸杞根,苟起根(《本草经集注》),枸杞根皮(《药性论》),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红耳堕根(《河南中药手册》),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山东中药》),红榴根皮(《中药材
固精敛汗,散结软坚。治盗汗遗精,红崩白带,瘰疬结核,虚热外浮,头晕烦躁。
北五味子、辽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茾、马帚(《尔雅》),三叶草(《滇南本草》),封草(《质问本草》),菌串子(《分类草药性》),野鸡草、白马鞭、赵公鞭、野辟汗草、铁线八草(《国产牧草植物》),蛇倒退、蛇退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千里
夫小儿盗汗者,为睡卧而自汗出也。小儿阴阳之气软弱,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因于睡卧,阴阳气交,津液发泄,而汗自出也。治小儿盗汗,体热咽干,犀角散方。犀角屑 茯神 麦门冬去心,焙 黄芪剉 人参去芦头,以上
用川五倍子(一两炒黄色)研末,水调为饼,贴脐上缚之即止汗。或以乳调,蒸熟入脐,用核桃壳盖缚更妙。
盗汗者,睡则汗出,寤则汗收也。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盖阳为卫气,阴为荣血,血之所主心也,所藏肝也。热搏于心,故液不能内敛,而外泄于皮肤。人卧则静而为阴,觉则动而为阳,故曰自汗属阳,盗汗属阴也,多因心
治劳疾病症已见而未成者。张宗朝运使家方,卢美中通判说。稻草根细切上浓煎,不以时候,如熟水饮之。袁州寄居武节郎李应,本相州法司,尝以吏役事。韩似夫枢密兵火后,忽于宜春见之云∶从入空无人所居之室,忽觉心动
千金疗少小头汗,二味茯苓粉散方。茯苓牡蛎(各四两熬)上药以粉八两合治下筛,有热辄以粉头,汗即自止。又此由心藏热之所感,宜服犀角饮子方。犀角(三分)茯神(四分)麦门冬(六分)甘草(二分炙)白术(一分)上
盗汗者,睡则汗出,寤则汗收也。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盖阳为卫气,阴为营血。血之所主,心也;所藏,肝也。热抟于心,故液不能内敛,而外泄于皮肤。人卧则静而为阴,觉则动而为阳,故曰自汗属阳,盗汗属阴也。多
伤寒盗汗.何以明之.盗汗者.谓睡而汗出者也.自汗则不论睡与不睡.自然而出也.及盗汗者.不睡则不能汗出.方其睡也.凑凑然出焉.觉则止而不复出矣.杂病盗汗者.责其阳虚也.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
盗汗者,睡着则汗出,觉则便不出矣。杂病责于阳虚,伤寒责在半表半里,故知胆有热也。阳明病,脉浮紧,潮热盗汗,柴胡桂枝汤。脉浮大,欲眠,目合则汗,小柴胡汤,又柴胡桂枝汤。
人参、莲子、白芍、琥珀、牡蛎、龙骨、鹿茸、秋石、鹿尾、陈皮、牛膝、砂仁、木香、当归、黄芩、川芎、红花、续断、沉香、鹿角、大枣、茯苓、甘草、地黄、党参、木瓜、黄芪、锁阳、远志(制)、麦冬、苍术、清半夏、
党参、炙黄芪、白术(炒)、茯苓、熟地黄、当归、白芍、肉桂、五味子、远志等14味。补气养血,健脾安神。用于脾肺虚损,气血不足,食欲不振,惊悸盗汗,健忘。
紫河车、熟地黄、龟甲(制)、天冬、麦冬、杜仲(盐炒)、牛膝(盐炒)、黄柏(盐炒)。滋阴清热,补肾益肺。用于肺肾两亏所致的虚劳咳嗽,潮热骨蒸,盗汗,腰膝酸软。
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滋阴清热。用于潮热盗汗,耳鸣遗精,口干咽燥。
蛤蚧、紫菀、瓜蒌子、麻黄、鳖甲(醋制)、黄芩、甘草、黄连、麦冬、百合、紫苏子(炒)、石膏、苦杏仁(炒)、石膏(煅)。辅料为蜂蜜。滋阴清肺,止咳平喘。用于肺肾两虚,阴虚肺热所致的虚劳咳喘、气短烦热、胸满
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地黄、麦冬、红参、阿胶、甘草。养血益气。用于气虚血少,心悸气短,盗汗失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结。
黄芪、麦冬、生晒参、茯苓、地黄、龟甲(烫)、丹参、郁金、桂枝、紫石英(煅)、淫羊藿、金银花、枳壳(炒)。益气养心,安神止悸。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所表现的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失眠多梦、
盗汗指的是夜间睡觉时大量汗出醒后汗止的现象,对于盗汗中医学认为多属于阴气亏虚,阳气相对偏亢,阴阳失调,阴虚产生内热,内热导致津液外泄,因此可见睡觉时大量汗出,醒后汗止。六味地黄丸是一种中成药,主治是滋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成药,现在运用的非常广泛,它的作用主要是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症状可以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等。中医学认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治疗当滋阴降火,六
视具体情况而定。阳虚是一个症状名,阳虚的一般证候是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完谷不化;精神不振;舌淡而胖,或有齿痕;脉象沉细等,特定脏器兼证可供辨别,如果是心阳虚或者肺阳虚的话,可能会有盗汗的情况出现,如果
有可能会。阳虚体质晚上睡觉时可能会出现盗汗现象,尤其是肾阳虚体质人群,因为肾阳虚有疲劳、畏寒、记忆力减退、失眠和出汗等常见症状,其可能会引起夜间出汗的情况。所以一旦身体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调理,以免导
艾灸后盗汗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也侧面说明自己的身体比较虚弱,体内湿寒气较重,和艾灸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艾灸后盗汗是可以继续艾灸的,且艾灸能够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起到活血通络、除湿气等效果,但是艾灸一段
盗汗在中医学认为一般属于阴血亏虚,阳气偏亢,阴阳失调,阴虚产生内热,内热导致精液外泄,因此睡觉可见大量汗液露出,而醒后则汗止的情况。因此中医学认为盗汗总属阴虚内热,阴虚最常见的是肾阴亏虚,因此盗汗的治
盗汗指的是夜间睡觉时大量汗出,醒后汗止的现象,中医学认为盗汗多属于阴气亏虚,阳气相对偏亢,阴阳失调,阴虚产生内热,内热导致津液外泄,因此可见睡觉时大量汗出,醒后汗止,中医学认为盗汗多属于阴虚内热,而枸
心阴不足型盗汗主要症状兼具盗汗的基本症状,即睡梦中出汗,醒来汗则消失,但宝宝通常睡眠质量较差,睡不安稳,容易惊醒。按摩方法推补脾经五分钟,推补肾经7分钟;逆运内八卦2分钟,推四横纹4分钟;揉外劳宫4分
颜某,男,45岁,1987年4月9日诊。平昔形寒肢冷,近1个月来寐后盗汗,湿衣沾衾,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纳呆腰酸,舌淡红、苔白,脉细数无力。化验检查三大常规及抗“O”、血沉均正常,x线胸片
邹某某,男,43岁,1987年6月18日诊。患者3月前偶因感冒,恶寒发热,咳嗽头胀,胸闷气促,服以杏仁意苡汤,上证已解,惟见晚间夜寐汗出,湿透铺垫。服当归六黄汤、六味地黄九等,仍汗出如初。
刘某,男,78岁,1987年6月10日诊。间歇性盗汗8年,近日加重,寐时汗出如洗。曾做全身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西医诊为特发性多汗症。经治疗效果不佳,而就诊于中医,先投以当归六黄汤无效,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