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地黄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为养阴清热剂。具有养阴清热,补益心肺之功效。主治百合病之心肺阴虚内热证。症见神志恍惚,意欲饮食复不能食,时而欲食,时而恶食;沉默寡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舌红少苔,脉微细。临床常用于神经官能症、癔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肺结核等属心肺阴虚内热者。
本案患者对惊吓等刺激高度敏感,出现了精神上的不良情绪和肉体上的肌肉紧张,胸闷气短。受惊吓后心神失养,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虚火上扰。悲哀焦虑过度,耗伤阴血,心肝失养则魂不守舍,睡眠不安,心中烦乱;肝失所养则气郁不舒,疏泄失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
患儿素禀阴虚体质,近因学业繁重压力大,耗伤阴精太过,而致阴虚内热,虚火上扰心神,引动肝风,出现上课多动,注意力不能集中,激惹易怒,口疮多发。初诊予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配合泻心平肝之品,以滋阴息风,清心安神。二诊时诸症渐有缓解,仍宗前法,因其体形瘦矮,故原方加入滋补肝肾壮骨之品,助其生长发育。因药证合拍,故收效满意。
初诊肝升太过,右降不及,烦躁不宁,头痛偏右,眩晕不清,筋脉拘挛,夜寐不安,大便艰,脉虚弦,苔薄腻。甘麦大枣合百合地黄汤加味。
患儿全麻手术两次,病后心脑失养,神智虚散,阴精亏损,肝阳上浮而现注意力涣散,激惹易怒,智能发育迟缓,本虚为主。病因既明,先予百合地黄汤合三甲复脉汤加平肝息风化痰通窍之品,标本同治,浮阳躁动之象即趋平和;病久肾精虚耗,髓海空虚则心神失养,予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角片、炙鳖甲、龟甲等,以阴中求阳,峻补肝肾,填精益髓,益智健脑。诸药合用,药已中的,故收良效。
《神农本草经》指出:百合,味甘,平。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可知百合利大小便。《本草崇原》指出:“百合……昼开夜合,应天道之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可以推测百合有安定神志、改善睡眠的作用。《神农本草经》指出:生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百合地黄汤源于《金匮要略》卷上,原书云:“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治百合病始不经发汗吐下,其病如初者方。以百合七枚擘,渍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纳生地黄汁一升,复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大盒饭去恶沫为验也。治百合病经月不解变成渴者方∶百合根一升,以水一斗渍一宿,以
百合生地黄汁主百合病.不经汗吐下者.
即百合知母汤去知母加生地黄汁(一升)以泉水煎百合如前法取一升去滓内地黄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纳生地汁煎通章言百合病,百脉一宗,不但主于营卫,而手足六经悉能致其病,汗吐下皆非所宜。本文各经六若仅属厥
治百合病。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此汤主之。百合(七枚) 生地黄汁(一升)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温分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歌曰: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
刘某,男,43岁,1977年2月26日初诊。患者于廿余日前患上唿吸道感染,高热数日,后汗出热退。伴有头痛,口苦,心烦,小便黄赤,尤以心烦不寐日渐严重。近一周来,彻夜不眠,神志恍惚,坐卧不安
患者,男,50岁。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一月来时寒战,时发烧,时昏睡,时惊叫,时而能食,进而汤水不能下咽,大便硬,尿如血水,涓滴作痛。经县医院检查,诊断为结核
夏某,女,30岁,郑州人。在2年前经检查诊断为支原体性角膜炎,至今反复发作,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眼内有异物烧灼感,眼痒,眼眵多,眼睑红赤,流泪,眼眶疼痛、多汗,怕冷,手足心热,心烦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