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继柏(1942-),男,湖南石门县人, 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历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古籍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中医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经教学委员会委员。
十三岁习医,十六岁行医,从事中医临床五十余年,从事中医高等教育三十多年。通晓中医经典,谙熟方药,临证善于辨证施治,因证选方,因方用药,是国内外着名的中医专家。善治各种内科杂病、妇科、儿科病证,以及各种疑难杂证。2006年,应国家卫生部派遣至阿尔及利亚为总统布特弗利卡治病,取得良好疗效,医疗威望享誉海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108篇,出版中医专着17部,其中独着《内经理论精要》一书,先后被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藏书。编着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出版个人临床专着《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
本案主症为尿频,其病位在肾与膀胱,《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缩泉丸合秘精汤,补肾缩尿固精,故诸症悉除。
眩晕病证,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或“眩冒”。《内经》认为眩晕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则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并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眩晕,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
“腰者肾之府”,腰腿疼痛,伴尿黄、口干,属肝肾不足,虚火上炎。以知柏济生汤合金铃子散、二妙散,既滋阴降火,又理气止痛除痺,故取良效。
家长诉患儿发热3天不退,伴有咳嗽,痰多,纳差,便秘。测体温39.7℃,查扁桃体肿大,舌红,苔薄黄,纹紫。辨证为风热袭表,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人们常说中医是慢郎中,甚至许多中医也以“中医治本,要慢慢调理”来自居,当治疗效果不好时,不去追究辨证是否准确、处方用药是否得当,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但笔者通过学习熊继柏的许多医案发现:只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中医未必就是慢郎中。
熊继柏教授认为胸痹心痛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本身具备积损正衰的特点,正气亏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提出本病的病机要点是气虚痰瘀。其病理因素往往是心气不足,痰浊闭阻,血瘀阻滞夹而为病,相互影响。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腑,病性以心气虚、痰浊、血瘀为主。治疗宜益气养心,化痰祛瘀为主。
陈某,男,78岁,湖南株洲市人。门诊病例。初诊(2006-03-14):患者1个月前因脑梗死而中风。现症:语言不利,吞咽困难,终日昏昏欲睡,兼尿频,尿失禁。诊见口角流涎,舌苔黄滑腻,脉滑。
石某,男,40岁,长沙市人。初诊(2005-07-06):诉右侧腰腿疼痛。诊见腰痛,右臀连及右腿外侧部疼痛,病已2年不愈。CT示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舌苔薄黄腻,脉弦数。
袁某,女,21岁,湖南衡阳市人。初诊(2007-01-17):面口㖞斜,面部麻木,迎风流泪2个月不愈。曾在当地医院服中药数剂,针灸治疗疗效不显,经介绍前来长沙就诊。现除口面㖞斜,迎风流泪外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