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一切外感热病与内伤发热两大类疾病。狭义包括以下几种含义:①一切外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②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③夏季伏气所发的暑病。《医宗必读·伤寒》:“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温热逢源》:“伏气所发者,名为热病。而以暴感而病者,仍名曰暑病。”④指五脏热病。见《素问·刺热篇》所论“肝热病”、“心热病”、“脾热病”、“肺热病”、“肾热病”等,指五脏的内伤性疾病。
乌梅丸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十味药组成。方中乌梅为君,味酸、涩,性平,具收敛之性以清降相火,《神农本草经》认为其有“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等功效;合黄连、黄柏之苦寒,可益阴清热、降气除烦;佐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温三阴经之寒而不燥;人参、当归,健中以培补气血。
本案为气分热毒炽盛,传入营分,症见气营两燔之候。燥热内结肠腑,而致伤津耗液。热毒内陷,热深厥深,阳气内郁,不能外达,气滞血瘀。故投清气泄热、凉营解毒与行气活血、扶正固脱之剂并用。清瘟口服液具有以下为清的作用,加之其解毒作用,控制了病毒血症,毒解则热自退。
下焦湿热证候的治疗,应以淡渗利湿为法。选用淡渗利湿药物,因势利导,导湿热从小便而出,若膀胱热重者,亦可用苦寒清利之品。大肠湿重于热者,可于淡渗之中加辛温宣化药物,以化湿通腑。大肠热重于湿者,则应以清化湿热,导滞通下为法。
外感温热病的发病在孔老医集中有明确论述,“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感之于天地疠气淫邪而成”。这无论是在孔老医案、跟师门诊以及自己独立门诊时,在外感温热病诊治中,都有深刻体会,所谓“内里无伏热,不易受外感”。体内之郁热伏气,在现代屡见不鲜。
《湿热论》提出“湿热病,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或黄,口渴不引饮”乃湿热证提纲。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非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津不升则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卫分证候的治疗,应以辛凉轻解为法。即选用辛凉轻扬的药物,通过其辛散、凉清、轻宣之功,疏散在表之风热,使腠理通达,营卫调畅而病解。即叶天士所谓“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及“在卫汗之可也”。
牛黄、郁金、犀角(水牛角浓缩粉代) 、黄连、黄芩、山栀子、朱砂、雄黄各一两(30g),梅片、麝香各二钱五分(7.5g),珍珠五钱(15g)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高热烦
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根、冬瓜仁。轻扬发表。湿热症数日后,湿热已解。余邪蒙蔽清阳,胃气不舒,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者。伤寒温热病,阳郁外闭。
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擘)十四枚泻火解毒。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疮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
川大黄200克。泻热去积,导痰止狂。热病谵狂。
竹叶二把(6g),石膏一斤(50g),半夏(洗)半升(9g),麦门冬(麦冬)(去心)一升(20g),人参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粳米半升(10g)。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治热病之后,余热未
竹茹 5克;陈皮 3克;大枣 3克;生姜 3克;绿茶 3克清热和中止呕。适用热病胃中不适呕吐。
天冬 5克;板蓝根 3克;绿茶 3克清热养阴,解毒。适用热病发热、口烦渴;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口舌生疮。
桂枝15克 葛根15克 麻黄22克(去根、节)石膏30克 赤芍药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解表清热。治热病二日,头痛壮热,无汗烦躁。
地黄、野地黄、酒壶花、山烟根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
丝茅草、茅草、白茅草、茅草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
野蒿、茶绒、紫杆蒿、指叶蒿、水蒿、艾蒿、米蒿清热;凉血;解毒;杀虫。主急性热病;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鼻衄;血风疮;晓虫病
大石膏、玉大石、白虎、冰石、细理石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莱阳沙参、海沙参、辽沙参、条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玉金、白丝郁金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
蓝靛叶、靛叶、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温热病;高热头痛;发斑;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丹毒;猩红热;麻疹;咽喉肿痛;口疮;痄腮;淋马结炎;肝痈;吐血;衄血;牙龈出血;崩漏;疮疖;蛇虫咬伤
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
甜瓜蒂为末。以大豆许搐入鼻中轻则半日。重则一日。流出黄水。隔一日再吹。湿热发黄(或因失饥过饱或原素有湿热汗出浴身而成者)生姜时时周身擦之。其黄自退。或加茵陈蒿尤妙。
夏月伤寒是为热病,发热头痛,肢体重痛,恶寒恶热,其脉洪盛。用药不可太温,如桂枝麻黄青龙,其性颇热,须加芩连凉剂,不然则有黄斑之变也,惟九味羌活汤最当。凡热病,脉三日后仍数,邪充在经,宜用桂枝石膏汤。或
叶天士甘露消毒丹证治飞滑石十五两,绵茵陈十一两,淡黄芩十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木通各五两,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四两。上药晒干,生研细末,见火则药性尽热每服三钱、开水调服,一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开
雄按∶江本吴本俱作湿温。雄按∶此篇始见于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籍》,后云是薛作,章氏从而释之,而江白仙本以附陈作后,吴子音《温热赘言》连前篇并为一人之书,并不标明何人所着,但曰寄瓢子述,且前篇之末,有“今
夫脏腑虚实不调,则生于客热。表有风湿,与热气相搏,则身体生疮,痒痛而脓汁出。此风热所为也。治热病,遍身生热毒疮,痒痛,有脓水,宜服玄参散方。玄参一两 羚羊角屑一两 黄芪一两,剉 川升麻一两 大青一两
仲景论冬伤于寒,夏为热病。《外台》黄帝曰∶伤寒热病死候有九,四曰老人婴儿热病腹满者死。《圣惠》云∶小儿热病者,是冬时严寒,人有触冒寒气,入于肌肉,当时不即发,至夏为热病。凡邪之伤人,皆由触冒,所以感之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肺主皮,开窍于鼻,肤痛、窒鼻、充面,此肺病也,故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刺。若苛恙见于轸鼻之间,轸、枕同,
(附论)夫热病。热毒瓦斯盛。攻于腹胃。内乘于血。血性得热则流散。因其大肠虚。血渗入肠内。与津液相搏。积热蕴结血为脓。故成脓血痢也。方犀角散治热病。毒热不解。日晚即壮热。便痢鲜血。痢无期度。不下饮食。犀
胆酸 珍珠母 猪去氧胆酸 栀子 水牛角 板蓝根 黄芩甙 金银花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亦可用于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烧,以及脑血栓形成、
沉香、肉豆蔻、广枣、石灰华、乳香、木香、诃子(煨)、木棉花。清心热,养心,安神,开窍。用于热病攻心,神昏谵语,冠心病心绞痛。
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化痰。用于风温肺热病属痰热阻肺证,症见:发热、咳嗽、咯痰不爽、口渴、舌红、苔黄等。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早期)出现的上述症状。
动物宝、蔓菁膏、蚓果芥、马钱子(制)、水柏枝、硼砂(制)、珍珠(制)、珊瑚、青金石(制)、松石(制)、铁粉(制)、响铜(制)、石花(制)、岩精膏、肉豆蔻、草果、天竺黄、红花、丁香、诃子、商陆、檀香、紫
西瓜霜、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玄参、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甘草、升麻、丁香、沉香、人工麝香、冰片、朱砂。清热解毒,开窍镇静。用于热病高烧,惊厥抽搐,咽喉肿痛等症
黄连 黄芩 黄柏 金银花 连翘 硬脂酸镁清热解毒。用于风温热病所致发热咳喘,口疮咽肿。
百部(蜜炙) 生地黄 麦冬 芦根 黄芩 苦杏仁 枇杷叶(蜜炙) 桔梗 淅贝母 甘草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用于肺热燥咳,或热病伤阴所致咳嗽。
百部(蜜灸) 浙贝母 甘草 地黄 芦根 桔梗 黄芩 苦杏仁 麦冬 枇杷叶(蜜灸) 苯甲酸钠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用于肺热燥咳,或热病伤阴所致咳嗽。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