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气,中医病名。是以咽部异物阻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于中年女性。一般病程短者,以肝郁气滞为主,病久或反复发作则肝脾不和,痰气互结,甚至痰瘀互结。治疗方面,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对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耐心解释。
咽喉异物感女性多见,往往见于性格敏感之人,这类患者易患得患失,思想负担较重,易受心理暗示,故而容易七情郁结,气机不畅则易导致痰滞气阻喉中,治疗一般用加味四七汤治疗,而经方医生多选用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治疗。半夏厚朴汤降气化痰,四逆散疏肝解郁,两方合用可标本兼治,临床效果明显,经方名家黄煌老师的八味解郁汤即脱胎于此。
梅核气者,不痛,不妨碍进食,局部检查正常;虚火喉痹局部有微痛,检查咽部有充血、滤泡,或有颗粒突起;咽喉与食道肿瘤则影响进食,肉眼或x线检查有肿物。梅核气是指自觉咽内有异物,如有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的感觉。《赤水玄珠》说:“生生子曰: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痰结块于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本病多见于女性。
初诊:咽梗如梅核气,“火逆上气,咽喉不利,麦门冬汤主之”。
西医对梅核气成因及发病机制尚无统一认识,有研究认为与咽喉局部疾患有关,更多学者认为本病属于神经官能症,由精神疾病引起。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是病人自觉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吞吐不出、进食无碍。多因情志怫郁、气郁生痰、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
慢性咽炎方加减:射干10克,木蝴蝶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玄参10克,制香附10克,川郁金10克,川厚朴花5克,合欢花6克,桔梗10克,甘草5克。5服。水煎服,每日1剂,分煎2次,取药液250毫升,分早晚服。药后咽痛、胸部闷塞等症渐减,前方既效,毋庸改弦易辙,再进5服,庶几荡平贻患。
梅核气,现代医学称之为咽异感症或咽部神经官能症,多见于女性。梅核气多由七情郁结,以致痰浊凝聚、气阻咽喉所致。患者自觉咽喉有异常感,如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心情舒畅症状自减。临床采用半夏厚朴汤治疗,往往可获得满意疗效。
陈皮一钱、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一钱、甘草一钱、人参一钱、白术一钱五分。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脾胃虚弱,气逆痰滞。食少便溏,咳嗽有痰,色白清稀,短气痞满,呕恶呃逆,吞酸,面色萎黄,四肢倦怠;以及脾虚膨胀,
厚朴花10克理气化湿,治梅核气。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滑腻,脉滑或弦。现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
橘络、厚朴、红茶各3克、党参6克疏肝理气,解郁化痰。治气滞湿痰型梅核气。
射干10克,木蝴蝶5克,合欢花5克,佛手花5克,玫瑰花5克,厚朴花5克,绿萼梅花5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疏肝理气,开郁化痰,清热利咽。主治梅核气证属痰气交阻者,相当于西医慢性咽炎。
陈皮(皮白)1两,半夏(热水泡7次)1两,天南星(热水泡7次)1两,香附(去毛)1两。梅核气。因积热生痰后,痰积如核在喉中,吞之则不下,吞则在喉,但可以进水,不可以进饮食。
苏梗〔紫苏梗〕8分,陈皮1钱5分,厚朴8分,南星2钱,半夏2钱,茯苓3钱,枳实1钱,青皮2钱,砂仁8分,益智仁1钱5分,白豆蔻8分,神曲(炒)2钱,槟榔1钱。梅核气。
绿萼梅(绿梅花)、绿茶、合欢花各3克,枸杞子5克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治肝气郁结型梅核气。
三叶半夏、三叶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棋盘花、麻杆花、一丈红、蜀季花、斗篷花、饽饽花、光光花、熟季花、端午花根:清热,解毒,排脓,利尿。用于肠炎,痢疾,尿道感染,小便赤痛,子宫颈炎,白带。子:利尿通淋。用于尿路结石,小便不利,水肿。花:通
酸梅、黄仔、合汉梅开郁和中,化痰,解毒。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疮毒。
绿萼梅(《纲目拾遗》),绿梅花(《药材学》)。舒肝,和胃,化痰。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①《本草原始》:"清头目,利肺气,去痰壅滞上热。"②《百草镜》:"
腊梅花、黄梅花、铁筷子花、雪里花、巴豆花、蜡花解毒清热;理气开郁。主暑热烦渴;头晕;胸闷脘痞;梅核气;咽喉肿痛;百日咳;小儿麻疹;烫火伤
本症系因情志郁结,肝气夹痰所致。其症状为咽喉不红不肿,但自觉咽中有如梅核大小的异物阻塞,吐不出,吞不下。本病相当于癔球。
梅核气是以自觉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咯之不出、嚥之不下为特征的病证。多由七情所伤,气机不畅,痰气凝滞而成。尤以女性为多见,其发作与情绪波动有密切关系,常随喜怒而消长,属于郁证之一。〔病因病机〕梅核气的病
梅核为病,大抵因七情之气郁结而成。或因饮食之时,触犯恼怒,遂成此症。唯妇人女子患此最多。治宜开郁顺气、利膈化痰清肺为主。加味四七汤治七情之气结成痰气,状如梅核;或如破絮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
不论癔性咽喉异感症也好,咽喉神经官能症也好,癔球也好,都是没有梅核气一名的广泛传流、家喻户晓。《冯氏锦囊秘录》中也有“梅核”(19卷)其名,但不是指此病而是属于颈部淋巴结炎或结核性颈淋巴结炎。本症好发
半夏厚朴汤8。妇人咽中如炙脔,或如梅核结咽间,半夏厚朴汤最效,半朴苏茯姜引煎。【注】『千金方』云: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即所谓咽中如有炙脔也,俗名梅核气。盖因内伤七情,外伤寒冷所致,宜
是证因七情之气,郁结不舒;或因饮食之时,触犯恼怒,妇人患此最多。总由痰与气结,状如梅核,或如破絮,停于咽嗌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壅热盛,上气喘急;或留饮恶心,呕吐涎沫。久
半夏浓朴汤妇人咽中如炙脔,或如梅核结咽间。半夏浓朴汤最效,半朴苏苓姜引煎。【注】《千金方》云∶咽中贴贴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即所谓咽中如有炙脔也,俗名梅核气。盖因内伤七情,外伤寒冷所致,宜用《
【诸气方论】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埌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运转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
黄某某,男,54岁,1978年3月26日初诊。罹患慢性咽炎,咽部干燥不适,近二月来,咽喉灼热,似有物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疑为癌证,赴某医院确诊为神经官能症,经人介绍就诊。患者精神忧虑,
患某,男性,19岁。于1965年2月11日初诊。于一周前因旅行之后,发现咽中异物感,似有一物停于咽中,咯之不出,吞之不下,纳差不知饥饱,睡眠不佳,同时尿道中有似痛非痛之感,头晕发木,口中乏
刘某某,男,28岁,1981年3月12日初诊。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有时咳出少量灰色粘痰,舌苔薄白,脉缓。属梅核气,乃气滞痰郁所致。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