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学统旨》。为理气剂。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气郁滞证。症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患者七八之年,症见“咽痒、干咳、异物感,偶有少量白色黏痰”,且“平素急躁易怒、性情忧郁”,结合舌脉,辨证为肝郁痰阻兼以化火,故以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汤加减,并予清肝之龙胆草、栀子,患者口干胸闷,此为痰热蕴结于胸之象,予天花粉、瓜蒌皮清热生津、化痰宽胸。服7剂后患者诸症缓解,再服5剂而安。
失眠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对失眠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近期胡镜清研究员门诊治疗失眠一案,颇有启发,引发了我们对柴胡疏肝散和十味温胆汤应用的思考。
方中柴胡入肝胆经,条达肝气而舒郁结;醋香附入肝经,疏肝理气止痛;川芎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止痛;陈皮、麸炒枳壳理气和胃;炒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炒白术健脾燥湿;旋覆花、煅赭石、半夏、竹茹和胃降逆。诸药合用,疏肝郁而畅气机,调脾胃而降逆气。
正气虚亏,复感邪毒,内外合因,导致乙肝发生。乙肝迁延不愈,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肝络阻塞,因致血瘀肝硬化。而正气虚损,脾肾虚弱,肝脏抗病能力低下,又是招致血瘀肝硬化的内在因素。乙肝邪毒感染,是致本病外因;湿热久机,肝失条达,肝气郁滞,而致气滞血瘀,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故本病以软坚散结、健脾利湿、佐以抗毒为治疗原则,同时标本兼顾,扶正以祛邪。
治疗本案患者,首先辨病:萎缩性胃炎(胃痞),为疾病中期寒热错杂阶段,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女贞子、墨旱莲滋养胃阴;其次辨证:有胁肋部胀满、心烦、脉弦等,辨为肝胃不和之证,加用柴胡疏肝散;第三审因:既往有饮食不节的诱因,嘱其改善生活作息、饮食规律,去除病因;最后辨症:兼有纳差、失眠、心烦之症,予以焦三仙健脾消食,合欢花、远志安神定志。
现在许多医生辨别阴虚,只看舌苔,苔少便称阴虚,不从全身辨证分析,一叶障目,辨证之误也;亦喜用熟地、枸杞子、玉竹、石斛之品,虽无良效,用之也无过,但是体内浊阴内盛,阴阳失衡。本案便是明例,患者叹气,紧张,便干,脉弦,肝气郁滞明显,方用柴胡疏肝散疏理肝气;精神不佳,乏力,面色少华为心气虚,生脉散补心气,二方合用效果明显。
顾某,女,67岁。2016年6月12日初诊。患者因失眠数月,形体消瘦,脘腹胀痛不适就诊。曾行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幽门螺旋杆菌(Hp)(+),曾服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丽珠得乐三药联
张某,女,36岁。2013年9月12日初诊。头痛2年,每天均有发作,曾在多家医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未能缓解,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就诊时头痛明显,以两颞为着,时轻时重,胸胁胀闷,纳食不
邵某,男,67岁。患者于1年前曾患右胸肋及背部病毒疱疹,经用西药吗啉胍、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治疗,10天后疹退痂落,局部遗留色素沉着。但此后经常反复发作锥刺样疼痛,每于劳累或感冒后加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