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相当于中医学“鼓胀”范畴。“鼓胀”一病首见于《内经》,古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论述不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是浊气在上,李东垣认为此由脾胃虚弱生寒而致,朱丹溪认为由于湿热相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之故,张景岳认为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或饮酒过度都是导致鼓胀的原因。
患者以吞咽困难为主症求诊,很多医生首先想到的是食管癌,但胃镜诊断为食管中断痉挛,浅表性胃炎。按照中医分证施治很难想到柴胡桂枝干姜汤,但如果根据六经辨证,不难想到少阳阴证即厥阴阳微结,既然是厥阴阳微结,便可径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正如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指出:“若津液伤的严重,出现阳微结,下寒明显,则呈现半表半里阴证,就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非他莫属”。
本案以头痛为第一主诉来诊,病位在两颞侧,诊为少阳头痛;痛势为抽痛,考虑是因寒性收引所致。结合其夏月衣着厚实,属寒证无疑。故以小柴胡汤为君方,又加味成柴胡桂枝干姜汤之意,配合乌药疏散少阳寒凝。又因6月以来上海地区暑湿加重,湿性黏滞,最易阻遏气机,使阳气不能外达,体表失于温煦,故自觉身冷,衣着较厚。羌活胜湿,配合川芎可散湿止头痛。从处方顺序可见生牡蛎为佐药,针对患者夜寐梦多。
关于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理解,争议颇多。刘渡舟教授把该方的病机概括为“胆热脾寒”,主证是“口苦、便溏”。冯世纶教授继承胡希恕先生研究成果,综合《伤寒论》第147条和148条来认识柴胡桂枝干姜汤,认为本方主治上热下寒、半表半里之阴证,为六经之厥阴病。
柴胡桂枝干姜汤首见于仲景《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药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的是上热下寒、半表半里之阴证,为六经之少阳兼有水饮内结证;有上热(头汗出,口渴,心烦),有下寒(微恶寒,手足冷,心下痞,口不欲食),有饮停津结(小便不利),有半表半里的特殊热型(胁肋微张);临床适证用之甚验。
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此汤主之。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 甘草(二两,炙)
【方剂组成】柴胡24克,桂枝10克,干姜9克,花粉12克,黄芩l0克,牡蛎10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温服。【方解】此亦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的变剂。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栝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王叔和本在太阳篇中.今移置此.汗下之后.胸胁满微结者.邪聚于上也.小便不利.渴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黄芩(三两)干姜牡蛎(熬)甘草(炙,各二两)栝蒌根(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邪气已深,一时不能
即小柴胡汤去人参半夏姜枣加桂枝干姜栝蒌根牡蛎所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腹下之胸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寒热心烦者金匮名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柴胡(八两) 桂枝(二两,去皮)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初服微烦,复服汗出愈。揭出三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成注引内经曰。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李某某,男,30岁。2017年7月4日初诊。主诉:腹泻间作4月余。患者4个月前饮食不洁引起急性胃肠炎,服用药物治疗后好转,但腹泻间作,无黏液脓血便。6月22日查肠镜示:慢性结肠炎。刻下:大
毛某,男,34岁。2016年8月15日初诊。患者纳差7年余。胃镜示:浅表性胃炎。曾服用中西药物,效差(具体方药不详)。刻诊:纳差,心下痞,腹痛间作,喜按,稍烦躁,口干苦,嘈杂,口臭,体型偏
袁某,男,45岁。2019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反复唇部干涩、瘙痒5年。患者5年来唇部干涩、瘙痒反复发作,春日以痒为主,入冬则干裂、脱皮。有饮酒史,平素喜食肥甘之品。叠进清胃散、泻黄散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