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Mespilus japonica Thunb.]的果实。具有润肺,止渴,下气的功效。主治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呕逆。
枇杷叶是常用止咳化痰药,具有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笔者最近工作中发现有用木兰科植物广玉兰叶冒充枇杷叶销售的,购买使用时应加以鉴别。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口臭病人来就诊。大多数病人不知道自己口气重,都是和他们接触密切的人告诉他们的。这种症状大多因为胃热,或湿热蕴胃,浊气上逆所致,治疗当芳香化浊,降气燥湿。自拟藿陈枇杷汤治疗口臭效果明显。
枇杷叶又名巴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干燥叶,是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因其叶似琵琶,故名。枇杷叶性凉,味苦,入肺、胃经。枇杷叶具有清肺和胃、降气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等症。
枇杷叶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因其叶似琵琶,故名。枇杷叶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功能。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等症。
枇杷叶又名巴叶、芦桔叶。载《名医别录》。系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叶。复季采摘,采下后晒至七八成千,扎成小把,再晒至足干。
枇杷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钙、铁、钠、钾等营养元素,且胡萝卜素含量丰富。枇杷的果、花、核都可入药。
人参(去芦)、生干地黄(洗)、熟干地黄(洗)、黄芪(蜜炙)、天冬(去心)、麦冬(去心)、枳壳(去瓤,麸炒)、石斛(去根,炒)、枇杷叶(去毛,炒)、泽泻、甘草(炙)各等分。养阴益气,润燥生津。主治阴虚气
鲜猪肺1只,南沙参1两,麦冬1两,玉竹1两,桑皮(桑白皮)1两,桑叶1两,款冬花1两,枇杷叶1两,前胡1两,桔梗1两,象贝(浙贝母)1两,甘草5钱,广皮(陈皮)5钱,枳壳5钱,姜半夏5钱,青蒿子1两,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三钱(9克)、石膏(煅)二钱五分(7.5克)、甘草一钱(3克)、人参七分(2.1克)、胡麻仁(炒,研)一钱(3克)、阿胶八分(3克)、麦冬(去心)一钱(3克)、杏仁(泡,去皮、
粉葛根2钱,金银花2钱,枇杷叶1钱5分(去毛,蜜炙),竹叶1钱,大生地黄2钱(当用鲜者),冬桑叶2钱,小木通8分,川贝母2钱,生甘草8分,薄荷5分。除瘟化痰。主白喉。
粉葛根6克 金银花6克 枇杷叶(去毛、蜜炙)4.5克 薄荷1.5克 生地黄6克 冬桑叶6克 小木通2.4克 竹叶3克 贝母(去心)6克 生甘草2.4克清肺解毒。主白喉初起,症状轻而白膜未见者。
鲜生地黄、鲜金钗、京元参(玄参)、剖麦冬、霜桑叶、川尖贝、湖牡丹皮、生甘草、枇杷叶、甜梨汁。疫疠喉症,转机之后,肺胃余热未清,肾阴不足,舌绛而干,喉虽清爽,燥痒无津,脉仍数者。
枇杷叶(拭去毛,微炒)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半两,前胡(去芦头)半两,白术半两,人参半两,茯神(去木)半两,陈皮(汤浸,去白,焙)半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炒)半两。止逆进食。主脾胃气虚弱,
枇杷叶、桑白皮(鲜者更佳)各6克,黄连、黄柏各3克,人参、甘草各1克宣肺,清热,化湿。主治面部粉刺,色红疼痛,破出白汁。
大还魂、吊气还魂、山枇杷散瘀消肿。主跌打骨折;血瘀肿痛
叶下红、叶底红、矮脚樟、雪里珠、矮脚草、地茶、小青、矮茶、短脚三郎、矮茶荷、矮茶风、矮茶子、地青杠、老勿大、金牛草、千年不大、叶下珍珠、老不大、铺地凉伞、阴山红、野枇杷叶、矮地茶、不出林林化痰止咳;利
卢橘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
地石榴(《滇南本草》),过江龙、土瓜(《草木便方》),野地瓜(《分类草药性》),地蜈蚣(《天宝本草》),牛马藤、过石龙(《贵州民间方药集》),地枇杷、过山龙(《贵州民间药物》),铺地蜈蚣(《四川中药志
野枇杷藤、粗毛刺果藤。祛风湿。主风湿痹痛
枇杷树二层皮①《千金·食治》:"止啘不止,下气。削取生树皮嚼之,少少咽汁;亦可煮汁冷服之。"②《本草图经》:"止吐逆不下食。"
天芥菜、鸡疴粘(《纲目》),土柴胡、马驾百兴(《生草药性备要》),草鞋底(《岭南采药录》),地胆头、磨地胆(《广州植物志》),牛插鼻、铁烛台、披地挂、地枇杷、牛托鼻(《福建民间草药》),土蒲公英、吹火
润肺,止渴,下气。治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呕逆。①孟诜:"利五脏。"②崔禹锡《食经》:"下气,止哕呕逆。"③《日华子》:"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
主要原料:枇杷叶约15克(鲜60克),粳米约100克,冰糖少许。制作方法:先将批把叶用布包入煎,取浓汁后去渣,或将新鲜枇杷叶刷去叶背面的绒毛,切细后煎汁去渣,入粳米煮粥,粥成后人冰糖成稀薄粥。效用说明
味微辛而苦,后有微甘,气薄味厚。阳中之阴,降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性善下气,治卒呃不止,噎膈反胃,及肺气热嗽,疗渴疾,妇人产后口干,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治脚气冲逆。禀天地清寒之气,四时不凋,其味苦气
味苦,平,无毒。主猝不止,下气。其叶不暇煮,但嚼食,亦瘥。人以作饮,则小冷。〔谨案〕用枇杷叶,须火炙,布拭去毛主呕逆,不下食。
味苦,平,无毒。主治卒啘不止,下气。
《新中医》88年第8期《用叶天士枇杷叶煎治肾炎水肿》一文,(见该期第五页、作者:广东:何炎(焱木)这个字我的电脑打不出来)我读后觉得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原案见《临证指南医案》肿胀门,曰:朱,初因面肿,邪
《本经逢原》云:枇杷其核大寒,伐肝脾。以之同落苏入麸酱,则色青翠。同蟹入锅,则至熟不赤,性寒走肝可知。敏按:石顽所说,以其核能驻色不变,断为性寒。不知枇杷独具先天四时之气,其性温平,其核能化一切毛羽。
治妇人血崩,经事失期,或前或后,能令有子,极效方。枇杷叶(二斤,蜜炙)枸杞子(半斤)山药(一斤)山茱萸(半斤)吴茱萸(一两)上各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清米饮下。
味苦。性平。无毒。得金气以生。降也。阳中阴也。【主治】主呕哕不止。妇人产后口干。(大明)煮汁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孟诜)疗香港脚。(时珍)【归经】入肺胃二经。为下气之品。(兼泻剂和
枇杷叶、苦杏仁、川贝母、麦冬、地黄、甘草、桔梗、薄荷。辅料为蔗糖、防腐剂。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痈疽疔疮,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紫苏叶、菊花、葛根、川贝母.苦杏仁(去皮炒)、枇杷叶、紫苏子(炒)、桑白皮(蜜炙)、前胡、射干、栀子(姜炙)、黄芩、 知母、板蓝根、人工牛黄、冰片。清热解表,止咳化痰。用于内热肺火,外感风热引起的身热
山楂(炒)、槟榔、枳实、瓜蒌、枇杷叶(蜜炙)、莱菔子(炒)、葶苈子(炒)、桔梗、连翘、蝉蜕。清热疏肺、消积止咳。用于小儿食积咳嗽,属痰热证,症见:咳嗽,以夜重,喉间痰鸣,腹胀,口臭等。
化橘红、枇杷叶、桔梗、紫苏子、陈皮、甘草。止咳祛痰,用于咳嗽痰多。
前胡白前 苦杏仁(去皮炒)桑叶麻黄 半夏曲(麸炒)桔梗川贝母紫苏子(炒)化橘红 紫菀 款冬花 旋复花 海浮石 马兜铃 茯苓甘草 远志(炒焦)石膏细辛 五味子 桂枝 浙贝母白芍(酒炙)葶苈子 射干 百部
麻黄、紫苏叶、地龙、枇杷叶、紫苏子、蝉蜕、前胡、牛蒡子、五味子。疏风宣肺,止咳利咽。苏黄止咳胶囊 用于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咽痒,痒时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
桑叶、前胡、连翘、苦杏仁霜、黄芩、枇杷叶、桔梗、菊花、浙贝母、薄荷、甘草。祛风解热,止咳化痰。用于风热咳嗽,鼻流稠涕,发热头昏,咽干舌燥。
桔梗、前胡、桑叶、牛蒡子、黄芩、桑白皮、苦杏仁、芦根、瓜蒌、枇杷叶、浙贝母、陈皮等15味。宣肺,止咳,化痰。用于风热袭肺所致咳嗽。
1、不宜多喝枇杷冰糖泡酒虽然是一种果酒,但是其中酒精含量也是不低的,过多的饮用容易导致醉酒,刺激肠胃,容易引起机体的不适。2、人群因为枇杷冰糖泡酒是具有一定的药效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对于
1、忌吃枇杷核禁止食用枇杷核,因为枇杷核中含有氰苷,会产生剧毒物质氢氰酸,若大量食用可能会引起中毒症状,轻者出现恶心、呕吐,重者可导致呼吸困难。2、过敏忌吃如食用枇杷过敏的话,也应该避免食用,以免摄入
枇杷不仅可以泡酒,还可以制成枇杷膏,具体做法如下枇杷膏做法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做法是精选1-2斤的枇杷,准备半斤冰糖,2-3克的川贝;然后将枇杷清洗赶紧,去皮去核;之后加水刚好把枇杷盖过,然后用大火熬制
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枇杷膏能否天天冲水喝,应根据具体病情决定,因为枇杷膏具有清肺止咳、生津润燥的功效,可以改善肺热咳嗽、咳痰不爽、口燥咽干、咽喉肿痛、恶心呕吐等表现,如果患者有上述适应证,这时枇杷膏能天
材料脱臭酒精、枇杷、丁香、香草豆、柠檬皮、白砂糖、冷开水。做法1、将枇杷挑拣洗干净,去皮,去核,待用。2、取干净锅,将糖放入,加少量沸水,使其充分溶解,然后加入枇杷,浸泡2小时,再将捣碎的香草豆放入,
建议用老叶来煮水。枇杷叶一般可以按照生长时间的长短分为老叶和嫩叶,其中嫩叶的生长时间较多,表面上含有较多的绒毛,而且很难去除掉。此时用来煮水喝的话就有可能会对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胃肠道黏膜等造成一定的
正常人群食用枇杷一天吃3-5个比较合适。无论是什么食物,都不宜暴饮暴食,以枇杷为例,其属于水果类,根据健康饮食指南的建议,居民水果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200-350克(半斤左右),如果水果吃的较少,会引
不需要。熬枇杷膏时不需要盖锅盖,枇杷果肉倒进锅里熬制时开大火,开始暂时不翻动即可,以免果肉烂了影响口感,等颜色慢慢变深了,调低到中小火熬着,然后开始慢慢的顺时针搅拌,能避免粘锅的情况出现。而盖锅盖则会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