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贵,1950年7月生,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首届中医药高等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擅治多种疑难杂病,其中对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较深的造诣。主持完成了“胃痛宁胶囊的药理实验研究”等多项课题,并获得科技进步奖。着有《中医浊毒论》、《绞股蓝的研究与应用》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胆石症的病机为浊毒内蕴,肝胆阻络,故治疗予化浊解毒、疏肝利胆为大法。岳某,男,71岁。2018年4月24日初诊。主诉:患者间断右胁肋胀痛1个月,加重伴纳呆1周。现病史:2018年3月患者因饮食不慎后出现右胁肋胀痛,伴烧心,无反酸,口黏口苦,嗳气频频,纳呆,夜寐安,小便黄,大便黏腻不爽,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查彩超示:胆囊结石,泥沙样,范围1.8×0.5cm;胆囊壁增厚。诊断:胆胀病(胆囊结石、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疼痛,在苏州当地医院检查治疗,2019年8月29日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肠镜:慢性肠炎,于当地间断治疗,症状时轻时重,为求中医药治疗而来诊。现主症:胃脘疼痛,走路时牵扯难受。纳少、寐差、大便日行2次,舌红苔黄腻,脉沉弦细滑。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病因综合作用的、漫长的、多阶段、复杂的积累过程,在临床中常循气滞、湿阻、浊聚、热郁、浊毒、络瘀、阴伤的发展规律,浊毒相干为害贯穿于慢性胃炎的全过程。浊毒是慢性胃炎发展、演变、反复难愈的主病机。浊毒的致病具有三易、四性的特征:即易耗气伤血、入血入络,易阻碍气机、胶滞难解,易积成形、败坏脏腑;四性则指其:迁延性、难治性、顽固性、内损性。
患者,赵某,女,63岁,于2018年8月30日初诊。主诉:间断剑突下隐痛半年余,加重2个月。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隐痛,食欲不佳,期间未曾进行治疗。患者2个月前因情绪不畅剑突下疼痛加重。于当地查胃镜结果示:萎缩性胃炎。为求系统治疗,故来李佃贵门诊就诊。现剑突下隐痛,反复烧心,口中异味,乏力,纳不佳,寐差,难以入睡,易醒,大便日行1次,排便困难,艰涩难出,肛门下坠感明显,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滑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如持续不断,发作超过48小时或对某些疗法无效时称顽固性呃逆,须用药治疗,始能渐平。李佃贵临床中灵活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较好的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由遗传背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疾病,呈慢性的炎性反应状态,病变呈连续性,可累及直肠、结肠的不同部位,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临床以发作、缓解和复发交替为特点,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疑难病。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