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中医病证名,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心脏常见病证。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
西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自诉素体虚弱、时汗出、乏力、心悸、遇劳则气不足以息、心中惕惕然等。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刻诊:症如上述,伴形体消瘦、少气懒言、乏力、精神欠佳等。舌质红、口干、舌体瘦小、舌苔薄黄、舌前部无苔、脉虚弱无力。
此例患者既往有心脏疾病,随着年龄增大,脾胃功能渐弱,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则心慌,气血不能上达则头晕,食后加重亦是脾胃虚弱的表现。脾气亏虚则乏力,运化不及则纳差腹胀,脾虚湿滞则大便黏腻不爽;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眠差多梦;心烦、口干口苦、脉数是郁热的表现;舌暗红则是血瘀的表现。
现在许多医生辨别阴虚,只看舌苔,苔少便称阴虚,不从全身辨证分析,一叶障目,辨证之误也;亦喜用熟地、枸杞子、玉竹、石斛之品,虽无良效,用之也无过,但是体内浊阴内盛,阴阳失衡。本案便是明例,患者叹气,紧张,便干,脉弦,肝气郁滞明显,方用柴胡疏肝散疏理肝气;精神不佳,乏力,面色少华为心气虚,生脉散补心气,二方合用效果明显。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期,多为气阴亏虚,痰热挟夹。治疗应以养心益气、祛痰安神为主要治则。方杂合炙甘草汤与黄连温胆汤,看似无序,却甚和病机。正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惊悸病本为心虚,在惊为痰,在悸为饮,认为心悸与痰扰心神有关。著名医家祝味菊先生常以竹茹、附子与五味子配合使用,谓强心治悸妙药,取其温阳通脉、祛痰安神、潜镇浮阳之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悸针灸治疗取手少阴、厥阴经腧穴及俞募穴为主;针用或泻或补或平补平泻法;穴取神门、郄门、心俞、巨阙。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动异常,心慌不安。包括惊悸和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稍劳则甚,病情较重。一般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西医的部分心律失常以及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神经症等可参照心悸治疗。
本例患者为中年白领,日常工作强度大、加班时间长,焦虑易怒,脾虚运化无力,肝郁气滞血瘀,故见胸闷气短、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心烦失眠。四诊合参后辨为肝郁气滞,心脾两虚之证,属《伤寒论》之柴胡龙骨牡蛎汤证。
柴胡四两(12克),龙骨、黄芩(切)、生姜、铅丹、人参、桂枝(去皮)、牡蛎(熬)、茯苓各一两半(4.5克),半夏(洗)二合半(6克),大黄二两(6克),大枣(擘)六枚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镇惊安神。主治
薯蓣(山药)三十分(30克),当归、桂枝、神曲、干地黄、大豆黄卷各十分(各10克),甘草二十八分(28克),人参、阿胶各七分(各7克),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麦冬)、防风、杏仁各六分(各6克),柴
黄芪一两半(4.5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酒炒)六两(18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饴糖一升(30g)。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虚劳病,阴阳气
桃仁四钱(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三钱(9g),川芎、桔梗各一钱半(4.5g),赤芍、枳壳各二钱(6g),柴胡、甘草各一钱(3g)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
桂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 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
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白术二两(6g),炙甘草二两(6g)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
金银花 90克;牛膝 90克;杜仲 90克;五加皮 90克;枸杞子 120克;龙眼肉 120克;大生地黄 120克;当归身 120克;大枣 500克;红花 30克;甘草 30克;白糖 1千克;蜂蜜 1
茯苓、茯神、人参、远志各一两(30克),石菖蒲、龙齿各五钱(15克)安神定志,益气镇惊。主治心胆气虚,心神不宁,症见精神烦乱,失眠,梦中惊跳、怵惕,心悸胆怯,舌质淡,脉细弱。亦治癫痫及遗精。
丹砂、辰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宁心安神。用于神经衰弱,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柳桂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云珠、云华、云英、云液,云砂、璘石(《本经》),云粉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千层玻(《四川中药志》)。纳气坠痰,止血敛疮。治虚喘,眩晕,惊悸,癫痫,寒疟,久痢,金创出血,痈疽疮毒。①《本经》:&
红葱头养血补虚;活血止血。主体虚乏力;头晕心悸;关节痛;跌打肿痛;咯血;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
灵芝草、菌灵芝、木灵芝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用于眩晕不眠,心悸气短,虚劳咳喘。
血琥珀、血珀、红琥珀、光珀镇静,利尿,活血。用于惊风,癫痫,心悸,失眠,小便不利,尿痛,尿血,闭经。
镇静安神。主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癫痫;中风不语
夫伤寒心悸者。谓心下悸动也。此由伤寒病。发汗以后。因又下之。内有虚热发渴。渴则饮。水气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太阳病。小便不利者。为多饮水。心下必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夫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下之则
伤寒脉候弦细,头痛发热者,是属少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不可发汗,汗亡心液,火炎神乱,则生谵语,便是里入胃腑。胃和则愈,胃腑燥热不和,则君相升浮,摇荡不安,烦而且悸也。以相火下蛰,则神魂宁谧,而相火顺
定位:位于手掌部,第五掌指关节桡侧缘。左右手各1点。主治病症:心悸,月经过多,痛经。备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心悸点……针法:针3~5分,针感酸麻至指尖。”
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
遗风徐血后阴耗,脉濡数,舌黄滑,湿火未清,心悸健忘,仍遵前法再进。生地(四钱)焦山栀(三钱)黄草石斛(三钱)夜交藤(三钱)麦冬(三钱)茯神(四钱)远志肉(八分)白薇(钱半)丹参(三钱)元参(钱半)炒条
凡妊娠心神怯悸,睡梦多惊,胁腹饱胀,过时连脐急痛,气促不宁,此是胎气既成,五脏安养已久,或因气闷,或因喧呼,致令胎惊,筋骨伤痛,四肢不安。急以大圣散治之。大圣散当归川芎麦冬茯苓(各二钱)炙人参木香甘草
方四首治产后忽苦,心中冲悸,或志意不定,恍恍惚惚,言语错谬,心虚所致方∶人参茯苓(各三两)茯神(四两)大枣(三十枚,擘)生姜(八两)芍药当归桂心甘草(各二两)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于××,女,40岁。北京市某商店职工。【病史】1973年初,自觉眩晕。至1976年病情加重,心悸,手麻,上肢震颤。××医院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服中药调补,疗效不显。【初诊】1978年10
枸杞子、大枣、山楂、甘草。辅料为糊精、蛋白糖。补益肝肾,开胃健脾。用于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所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软,耳鸣,心悸,失眠,食欲不振。
酸枣仁(炒)、知母、丹参、茯苓、川芎、麦冬、制何首乌、五味子。补血滋阴,养心安神。用于阴血不足,失眠多梦,心悸不宁,五心烦热,盗汗耳鸣。
人参 人工牛黄 蟾酥 丁香 冰片 肉桂 猪胆粉养心通脉,镇静止痛。用于心气不足、心阳虚亏引起的胸闷心悸、心痛。
人参 鹿茸 蔗糖 糊精补心气,益心肾。用于体虚神怯,心悸气短,腰膝酸软,阳痿遗精。
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肉桂、甘草膏。温补气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四肢不温。
柿叶干浸膏活血化瘀,通络。用于脉络瘀阻,眩晕头痛,肢体麻木,胸痹心痛,胸中憋闷,心悸气短;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症见上述症候这。
鹿衔草 淫羊藿 当归 川芎 白术(炒) 酸枣仁 半夏(制 泽泻 干姜 甘草 蔗糖或(低糖型) 倍他环糊精
彝医:
中医:补肝肾,益气血,安心神。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所致的眩晕,耳鸣,
阿胶稠膏。辅料:冰糖、黄酒。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
(1)心气不足:心中惕惕不宁,心慌乏力,动则悸发,静则悸缓,自汗气短,神情疲倦,舌质淡红,脉虚弱,或略数,或带弦。(2)心阳不振:心悸气短,息短无力,胸中痞闷,入夜尤甚,畏寒喜暖,甚则肢厥,小便清长,
治则温补脾肾,利水宁心。艾灸处方内关,关元,命门,脾俞,足三里。艾灸方义关元,命门温肾壮阳,脾俞,足三里健脾化湿,内关安神宁心。灸法1.雀啄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7-10次为一疗程,每疗
治则滋养肝肾,养心安神。艾灸处方行间,太溪,太冲,三阴交,神门。艾灸方义行间,太冲平肝潜阳,太溪滋肾阴,三阴交滋益肝肾,神门养心安神定悸。灸法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
治则滋养阴血,宁心安神。艾灸处方阴郄,郄门,心俞,巨阙。艾灸方义阴郄,郄门分别为手少阴,厥阴经之郄穴,两穴同用能养阴定悸,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能协调心经气机而收镇惊宁神之效;多梦加太冲,面赤加劳宫。
可以。心悸多因素体虚弱,心血不足或优思过度,劳伤心脾,使阴血亏损,心失所养,神志不宁;或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均可发
治则补益心气。艾灸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艾灸方义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失眠加神门,善惊加
治则养心健脾,补血定悸。艾灸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艾灸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
治则理气化痰,宁心安神。艾灸处方肺俞,丰隆,太白,内关。艾灸方义肺俞,太白宣肺理气,肺胃贮痰之器,气行则痰利;丰隆化痰浊,清神气;内关宁心,对心率有双向调节作用。四穴相配,具有清肺化痰宁心的作用。脾胃
王某,男,54岁。2020年10月22日初诊。主诉:心悸时作1年余,乏力伴心烦失眠2个月。患者2019年3月至今在劳累后出现心悸、胸闷症状,伴气促、冷汗,无黑朦、晕厥、胸痛、意识丧失、恶心
陈某,男,76岁,1986年12月20日就诊。因再发心悸、咳喘、浮肿近1个月,而以“肺源性心脏病并心衰”收住某中医院内科,经中西医治疗近2个月,诸症无明显改善而要求出院。经友人介绍前来就诊
罗某某,女,81岁。2019年10月30日初诊。主诉:乏力心悸,便秘3月余。患者3个多月前因患感冒诱发肺炎与心衰,入院经抗生素和抗心衰治疗后,肺部炎症得到控制,纠正心衰症状后出院。刻诊:不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