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中医病证名,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心脏常见病证。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
西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期,多为气阴亏虚,痰热挟夹。治疗应以养心益气、祛痰安神为主要治则。方杂合炙甘草汤与黄连温胆汤,看似无序,却甚和病机。正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惊悸病本为心虚,在惊为痰,在悸为饮,认为心悸与痰扰心神有关。著名医家祝味菊先生常以竹茹、附子与五味子配合使用,谓强心治悸妙药,取其温阳通脉、祛痰安神、潜镇浮阳之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例患者既往有心脏疾病,随着年龄增大,脾胃功能渐弱,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则心慌,气血不能上达则头晕,食后加重亦是脾胃虚弱的表现。脾气亏虚则乏力,运化不及则纳差腹胀,脾虚湿滞则大便黏腻不爽;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眠差多梦;心烦、口干口苦、脉数是郁热的表现;舌暗红则是血瘀的表现。
现在许多医生辨别阴虚,只看舌苔,苔少便称阴虚,不从全身辨证分析,一叶障目,辨证之误也;亦喜用熟地、枸杞子、玉竹、石斛之品,虽无良效,用之也无过,但是体内浊阴内盛,阴阳失衡。本案便是明例,患者叹气,紧张,便干,脉弦,肝气郁滞明显,方用柴胡疏肝散疏理肝气;精神不佳,乏力,面色少华为心气虚,生脉散补心气,二方合用效果明显。
心悸问诊一是要问病人是否有“心跳”“心慌”而不能自主的自觉症状,二要掌握惊悸与怔忡之区别
李某,男,37岁,1983年3月15日初诊。诉素体阴虚,复患流行性感冒,服辛温发散药,过汗伤阴,遂致心悸而烦,夜不入寐,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诊为心悸。证属阴虚火动,心神失养,治宜育阴清热,滋阴降火。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味。处方:黄连、黄芩各6g,白芍、阿胶(烊化)、苦参各9g,鸡子黄1枚(兑服),柏子仁、紫石英各18g。每日1剂,水煎服。药进2剂,诸症悉减
本例患者为中年白领,日常工作强度大、加班时间长,焦虑易怒,脾虚运化无力,肝郁气滞血瘀,故见胸闷气短、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心烦失眠。四诊合参后辨为肝郁气滞,心脾两虚之证,属《伤寒论》之柴胡龙骨牡蛎汤证。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炙)黄芪 白扁豆(蒸)各等分补脾益气。治痔血已久,脾胃气虚,面色萎黄,心悸耳鸣,脚弱气乏,口淡,食不知味。
紫丹参30克 益智仁30克 木通30克 当归90克 桔梗30克 生地黄60克 龙胆草60克 远志(炙)15克 天冬60克 枣仁(炒)15克 麦冬90克 草豆蔻15克 川楝子120克 乌药24克 茯苓6
薯蓣(山药)三十分(30克),当归、桂枝、神曲、干地黄、大豆黄卷各十分(各10克),甘草二十八分(28克),人参、阿胶各七分(各7克),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麦冬)、防风、杏仁各六分(各6克),柴
白术1两(炒),生黄芪6钱,龙骨8钱(煅,捣细),牡蛎8钱(煅,捣细),萸肉8钱(去净核),生杭芍4钱,海螵蛸4钱(捣细),茜草3钱,棕边炭2钱益气健脾,固冲摄血。主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之崩漏证。崩漏
半夏一升(18g),生姜半斤(15g),茯苓三两(9g)。和胃止呕,引水下行。治停饮呕吐,心下痞闷,头眩心悸者。
甘草(炙微赤)15克,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药、白术、柴胡(去苗)各30克疏肝养血,健脾和中。治肝郁血虚,五心烦热,或往来寒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胸闷胁
合欢花 5克;太子参 28克;花茶 3克益气调肝,养心宁神。适用气阴两虚所致眩晕、短气、喘息、心悸、不眠。
黄芪15g,太子参15g,山萸肉(山茱萸)15g,炙甘草5g,麦冬15g,升麻5g,柴胡5g,知母8g,丹参15g,红景天10g。益气强心,升阳固脱。主治舒张性心力衰竭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症(症见胸闷气
乌苓参、雷震子、乌丽参、鸡(土从)蛋、地炭棍、鸡茯苓安神;止血;降血压。主失眠;心悸;吐血;衄血;高血压病;烫伤
五花龙骨镇静,敛汗涩精,生肌敛疮。用于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外用治疮疡久溃不敛。
干归、马尾当归、秦归、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
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北五味子、辽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云珠、云华、云英、云液,云砂、璘石(《本经》),云粉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千层玻(《四川中药志》)。纳气坠痰,止血敛疮。治虚喘,眩晕,惊悸,癫痫,寒疟,久痢,金创出血,痈疽疮毒。①《本经》:&
北五加皮、羊奶藤、羊桃梢、羊奶子、杠柳皮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
丹砂、辰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
论曰:伤寒心下悸者,谓悸动不定也。伤寒饮水过多,水停心下,肾气乘心,则心气虚弱,故为之悸动也。此皆由发汗已后又下之,津液燥少,若内生虚热,热则饮水,水气停积,故必振寒而心下悸也。治伤寒厥,心下悸,宜先
方四首治产后忽苦心中冲悸,或志意不定,恍恍惚惚,言语错谬,心虚所致方人参 茯苓各三两 茯神四两 大枣三十枚,擘 生姜八两 芍药 当归 桂心 甘草各二两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服,日三。治产后忽
伤寒脉候弦细,头痛发热者,是属少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不可发汗,汗亡心液,火炎神乱,则生谵语,便是里入胃腑。胃和则愈,胃腑燥热不和,则君相升浮,摇荡不安,烦而且悸也。以相火下蛰,则神魂宁谧,而相火顺
遗风徐血后阴耗,脉濡数,舌黄滑,湿火未清,心悸健忘,仍遵前法再进。生地(四钱)焦山栀(三钱)黄草石斛(三钱)夜交藤(三钱)麦冬(三钱)茯神(四钱)远志肉(八分)白薇(钱半)丹参(三钱)元参(钱半)炒条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余国俊女患,40岁,1987年12月25日初诊。主诉:心悸8年。患者产育后曾人流3次,患过肾盂炎、慢性肠炎,体质渐差。8年来经常感觉心中悸动不安,胸膺窒闷,隐痛,短气
人参茯苓麦门冬(去心)甘草(炙)各三两桂心一两大枣五十枚菖蒲泽泻薯芋上捣筛为末,炼蜜枣膏为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二十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至三十丸。
心悸是多种疾病引起的自感心中悸动不安的一种证候。临床以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调为主要特征。临床上分为惊悸和怔忡两种,多见于能主诉自觉症状的较大儿童。本证由于心失所养,或痰饮
黄芪、党参、麦冬、何首乌、淫羊藿、葛根、当归、丹参、皂角刺、海藻、昆布、牡蛎、枳实。益气养阴,化痰通络。用于胸痹气虚、痰瘀交阻证,心痛、心悸、胸闷气短、心烦乏力、脉沉细、弦滑、结代;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
鹿茸、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蛇床子、五味子、肉桂、小茴香、覆盆子、熟地黄、石斛、黄精、黄芪、人参、刺五加、远志、柏子仁、泽泻、何首乌、牛膝。辅料为蔗糖。温肾健脾。适用于脾肾不足之神疲
黄芪、丹参、水蛭(烫)、大黄(酒制)、木香、僵蚕(炒)、鸡血藤。益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中风病中经络之气虚血瘀、痰阻脉络症,症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头晕目
手参 制何首乌 刺五加 黄精 黄芪 当归 枸杞子 五味子 山茱萸 远志 石菖蒲 赤芍 淀粉滋补肝肾,益精健脑。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的健忘,头晕,心悸失眠,倦怠乏力。
阿胶、水溶性珍珠粉、制何首乌、桑椹、明党参、蜂蜜、当归、地肤子、佛手、麦芽养血润肤。用于肝血不足所致头晕,心悸,肌肤干燥,血色欠佳。
鹿茸、人参、菟丝子(酒制)、肉苁蓉、制何首乌、桑椹、黄精、五味子、酸枣仁、葛根、山楂、槐花、地龙、大蒜(鲜)。辅料为:淀粉。补益心肾。用于中老年心肾阴阳两虚症,症见眩晕耳鸣,神疲乏力,心悸气短,五心烦
熟地黄 地黄 山茱萸 天冬 麦冬 玄参 五味子 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甘草 当归 丹参 酸枣仁 远志(去心甘草水炙) 柏子仁 石菖蒲 莲子肉 桔梗 琥珀 朱砂养心滋肾,健脑安神。用于心肾不足,用脑过
人参、当归、黄芪、大枣、制何首乌、陈皮益气补血,健脾滋肾。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气血两虚证候者,症见皮下散在出血点,或兼见齿衄、鼻衄、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纳呆,面色苍白,舌淡,脉细
治则滋养阴血,宁心安神。艾灸处方阴郄,郄门,心俞,巨阙。艾灸方义阴郄,郄门分别为手少阴,厥阴经之郄穴,两穴同用能养阴定悸,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能协调心经气机而收镇惊宁神之效;多梦加太冲,面赤加劳宫。
治则补益心气。艾灸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艾灸方义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失眠加神门,善惊加
取天池、间使、曲骨、关元、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巨阙、膻中、少海、神门、太冲、期门、照海、厥阴俞、心俞、膈俞、肾俞、三阴交、天枢、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
治则理气化痰,宁心安神。艾灸处方肺俞,丰隆,太白,内关。艾灸方义肺俞,太白宣肺理气,肺胃贮痰之器,气行则痰利;丰隆化痰浊,清神气;内关宁心,对心率有双向调节作用。四穴相配,具有清肺化痰宁心的作用。脾胃
(1)心气不足:心中惕惕不宁,心慌乏力,动则悸发,静则悸缓,自汗气短,神情疲倦,舌质淡红,脉虚弱,或略数,或带弦。(2)心阳不振:心悸气短,息短无力,胸中痞闷,入夜尤甚,畏寒喜暖,甚则肢厥,小便清长,
治则温补脾肾,利水宁心。艾灸处方内关,关元,命门,脾俞,足三里。艾灸方义关元,命门温肾壮阳,脾俞,足三里健脾化湿,内关安神宁心。灸法1.雀啄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7-10次为一疗程,每疗
可以。心悸多因素体虚弱,心血不足或优思过度,劳伤心脾,使阴血亏损,心失所养,神志不宁;或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均可发
治则滋养肝肾,养心安神。艾灸处方行间,太溪,太冲,三阴交,神门。艾灸方义行间,太冲平肝潜阳,太溪滋肾阴,三阴交滋益肝肾,神门养心安神定悸。灸法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
汪某,男,53岁,1959年1月7日入院。心慌气喘反复发作已3年,每年发作2—3次,每次发作15分钟,近次发作已三星期之久。伴有咳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不能平卧。检查:急性病容,有紫绀,
艾某,女,40岁。患者面色苍白,目眩头晕,心慌心悸,夜难入寐,合目则梦,胃纳不佳,记忆力减退,月经不调,差前落后;舌质淡,苔薄白;六脉细弱。病属心脾两虚,气血亏
马某,男,59岁。病者为我先师马祖培,在乡里行医素负盛名。某年温病流行,日夜应诊不暇,诊务过忙,积劳成疾,得心悸怔忡。自病自医,历时一月,病无起色。不得已,乃邀其老师刘某诊治,谓虚烦不得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