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世代中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1948年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56年进人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院长等职。1983年调任南京中医学院,任院长。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
周仲瑛教授始终坚持以提高疗效为首要目标,临床辨证注重病机分析,强调以脏腑病机为临床辨证的核心,独创审证求机、知常达变、辨证五性、复合施治诸论,首创“第二病因”、“瘀热论”、“癌毒论”、“伏毒论”、“复合病机”等多种学说,擅长从“风痰瘀热毒虚”入手,采用“复法大方”治疗急难重症,特别是在急难病症方面的学术观点和辨治经验,得到国内外中医界的认同和广泛应用。
主编或编着《中医内科急症学》、《中医内科急症学精要》、《中医内科学(第二版)》、《中医病机辨证学》、《凉血化瘀四方急难症病案选》、《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小儿病原方论》等。
患者2天前突然畏寒,发热,伴头痛,腰痛,次日畏寒消失,高热不退,今晨体温39.9℃而来院就诊。刻下:高热,微汗,口渴欲饮,恶心呕吐,大便秘结(2日未解),头痛,眼眶痛,腰痛,全身痛,小便短赤。查体:体温40.3℃,脉搏102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10/70mmHg,精神萎靡,神志清楚,面红目赤,颈胸潮红,皮肤黏膜隐有少量出血点,心率102次/分,心律齐,两肺(-),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两侧肾区触痛(+),叩击痛(++)。
中医学虽无高血压病的名称,但实际上对本病已早有认识,根据其临床症状,主要隶属于肝经病证,与眩晕、头痛、厥证、中风有一定联系,是探讨其病理机制及辨证施治规律的依据。本文虽然是讨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辨证施治,但对症状性高血压,亦可以本篇为基础,结合辨病治疗。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排便周期延长,或虽不延长但每次排便困难,粪质干燥而艰以排出,或粪质并不干硬,甚则溏烂,时有便意但排出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病变。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认为其治疗采用大黄、芒硝、番泻叶等导泻药物虽有速效,但长期应用易耗伤病人气血,反致便秘越来越重,且还有导致大肠黑变病之虞,因此为医者当尽力避免长期使用此类药物,而应以辨证论治为主。
乳腺癌的病理因素包括痰、瘀、毒。情志不遂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犯胃,后天运化失职,内生顽痰,阻滞经络,以生癌瘤;痰饮内生,阻碍气机,又可加重气机壅塞,变生百病。气滞、气虚、寒凝、热结均可导致血脉运行不畅,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聚,瘀血阻络,停滞乳中。
人体的津液,其化生既赖于先天禀赋的真阴充足,亦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继而濡润脏腑、百骸、九窍。五官是五脏之窍,内外诸因导致阴津损伤、亏耗,则五窍失其濡养。本病以口、眼、鼻、咽、皮肤等部位的干燥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所谓津充则润、津亏则燥。
国医大师周仲瑛回顾多年来中医应对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对病毒感染性疾病提出“病理中心在气营,重点在营血”的新观点,为中医内科急症学科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结合中医应对非典、重症流感等的辨治体会,发表《热病辨治勾要》一文,提出“热、痉、厥、闭、脱为外感热病五大证”,并总结出“热辨证型,痉察虚实,厥分寒热,闭为热痰瘀,脱为气阴竭”的辨治热病五大要领,对中医应对急性外感热病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杜某,女,31岁,工人。2011年7月9日初诊。2011年1月初发现右乳肿块,行右乳改良切除术。病理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腋窝淋巴结2/16转移。AC-T化疗2
唐某,男,47岁。2015年4月10日初诊。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带血,多为血丝,大便3~4次/d,后患者腹泻渐频,多为不成形黑便,8~9次/d,于当地医院查肠镜,病理示“直肠-
吴某,女,68岁,2010年3月18日初诊,确诊胆囊癌术后2月余,两肺、纵隔淋巴及腹腔广泛转移,行化疗2次,纳谷欠馨,乏力呕恶,肤目淡染,目前化疗反应较明显,伴骨髓抑制,时有低热;口淡,苔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