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类别 / 吕景山

吕景山

吕景山

吕景山,男,汉族,河南省洛阳偃师县人,1934年生,18岁考入山西省太原卫生学校医士班,21岁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授业6载,从师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以及着名中医祝谌予教授。1986年调入山西中医学院执教,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他从医60年,以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救治了近百万患者;他在其师施今墨对药理论的启发下,提出对穴理论,为针灸学及针灸处方学的研究和发展创新了思路;他采用“无痛进针,同步行针”手法,获得了独特的临床疗效。

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山西省政协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理事长,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3年荣获山西省卫生厅颁发的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荣获太原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名老中医专家》证书;2010年被山西省卫生厅评为首届“山西名医”。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精研“药对”、创用“穴对”和“同步行针法”,对糖尿病、冠心病、痛风、过敏性病症颇有研究。主要着作有《施今墨对药》(日本、韩国已译为该国文字出版)、《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荣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施今墨医案解读》、《吕景山对穴》(日本、韩国已译为该国文字出版)、《冠心病中医诊治与调理》、《糖尿病中医诊治与调理》等。发表论文50余篇。1983年荣获山西省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省工会给记二等功1次,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山西省老科协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学术上继承"施氏对药",创"针灸对穴"之说。着有《实用针灸手册》、《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等5部着作,约100万字,《施金墨临床经验集》荣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撰有"同步行针,对穴配伍"、"从'施氏对药'看相反相成之妙用"等30篇论文,约20万字。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