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景山,男,汉族,河南省洛阳偃师县人,1934年生,18岁考入山西省太原卫生学校医士班,21岁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授业6载,从师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以及着名中医祝谌予教授。1986年调入山西中医学院执教,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他从医60年,以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救治了近百万患者;他在其师施今墨对药理论的启发下,提出对穴理论,为针灸学及针灸处方学的研究和发展创新了思路;他采用“无痛进针,同步行针”手法,获得了独特的临床疗效。
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山西省政协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理事长,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3年荣获山西省卫生厅颁发的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荣获太原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名老中医专家》证书;2010年被山西省卫生厅评为首届“山西名医”。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精研“药对”、创用“穴对”和“同步行针法”,对糖尿病、冠心病、痛风、过敏性病症颇有研究。主要着作有《施今墨对药》(日本、韩国已译为该国文字出版)、《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荣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施今墨医案解读》、《吕景山对穴》(日本、韩国已译为该国文字出版)、《冠心病中医诊治与调理》、《糖尿病中医诊治与调理》等。发表论文50余篇。1983年荣获山西省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省工会给记二等功1次,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山西省老科协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学术上继承"施氏对药",创"针灸对穴"之说。着有《实用针灸手册》、《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等5部着作,约100万字,《施金墨临床经验集》荣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撰有"同步行针,对穴配伍"、"从'施氏对药'看相反相成之妙用"等30篇论文,约20万字。
吕景山在治疗糖尿病时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在确立大法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的治疗方法,同时法和方药有机结合。如津伤口渴,加天花粉15g~30g,乌梅10g。吕景山治病不仅坚持以对药配伍治病,而且提倡对药运用的灵活性,密切联系实际,灵活变通,要求药与证合,方与法合,药与方合,才能切中病机。药随病转移,方随证增减。
吕老认为,荨麻疹多为机体营卫虚疏,外感风热或风寒之邪,郁于肌表,毛窍闭塞,不得宣泄,化热伤及阴血而发为疹。过敏煎有收有散,有补有泄,有升有降,寒热共济,阴阳并调以抗过敏。
经期偏头痛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诱导一氧化氮的合成和释放、调节血管张力、影响三叉神经节的基因表达及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阿片类递质系统有关。临床常见经期偏头痛常分为以下三型。气虚头痛治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加用川芎、茯苓。血虚头痛用四物汤中的川芎、当归、白芍最多。气血两虚型头痛治以当归补血汤为主。
胃肠病具有发病易、收效速、根除难的特点。脾胃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若实,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泄,不能饮食。饮食不节与不洁则胃病,胃病则精神少而生大热,元气虚而阴火乘,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亦从而病。形体劳役、思虑过度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亦从其病。故治该病必脾胃同调。
王某某,男,38岁,2011年7月30日初诊。全身起风团、皮肤瘙痒,反复发作已半年余。经某医院诊为荨麻疹,服用息斯敏皮疹消退,然每遇冷即发。5天前,患者因受凉后,腹部出现局限性淡红色风团,
马某某,女,28岁,2007年7月23日初诊。患过敏性鼻炎1年余。患者阵发性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涕不止,甚则头晕,乏力,每到冬季症状加重,夏季减轻。曾在某医院诊为过敏性鼻炎。10天前因感
患者,女,35岁。2017年2月11日初诊。偏头痛十余年,每次月经前加重,遇空气稀薄时也加重,拔罐略微缓解。刻下证: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舌质淡,苔白,舌下瘀,脉弦细。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