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当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同时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称为反流性食管炎。反流和烧心是患者的典型表现。医生主要通过消化内镜对该病进行诊断,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部分患者由于不适症状持续存在,可选择进行手术治疗。
方中柴胡入肝胆经,条达肝气而舒郁结;醋香附入肝经,疏肝理气止痛;川芎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止痛;陈皮、麸炒枳壳理气和胃;炒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炒白术健脾燥湿;旋覆花、煅赭石、半夏、竹茹和胃降逆。诸药合用,疏肝郁而畅气机,调脾胃而降逆气。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是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甚则溃疡、纤维化的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烧心、吞咽困难、反胃等。反流性食管炎是西医病名,中医并无相应的病名,据其主要症状可归入“吐酸”“反胃”“噎膈”“梅核气”“食管瘅”等范畴。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所着《医林改错》,该方“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患者病程日久,且胸骨后疼痛明显,结合胃镜结果及舌脉等表现,考虑患者为气滞血瘀之象,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降气和胃。
此证相当于中医之“吐酸”,可伴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是贲门癌术后及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究其病机主要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旋覆代赭汤为脾胃气虚,痰浊中阻,胃气上逆,本虚标实而设,《伤寒论》言:“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独特的优势,不但可以阻止其继续发展,甚至可以使其逆转。本病例采取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治疗理念,后期主要以解毒药并配合血肉有情之品,如全蝎、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白英等,以毒攻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反流性食管炎属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溃疡。西医认为该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为抑酸、保护消化道黏膜及促动力等,虽可使症状得到缓解或暂时治愈,但许多患者停药后仍易复发。
栀子(擘)十四个(9克),香豉(淡豆豉)(绵裹)四合(4克)。清热除烦,宣发郁热。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现
黄连9克,半夏9克,瓜蒌20克,苍术12克,川芎9克,香附10克,神曲15克,鸡内金10克,佛手10克,蒲公英15克,高良姜5克,炙甘草6克,栀子12克疏肝解郁,清热燥湿,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主治慢性
黄连三两(9克),半夏(洗)半升(9克),甘草(炙)、干姜、桂枝(去皮)各一两(各9克),人参二两(6克),大枣(擘)十二枚(4枚)。平调寒热,和胃降逆。主治上热下寒,症见胸脘痞闷,烦热,气逆欲呕,腹
法半夏10g,浙贝母10g,干姜3g,山奈8g,黄连2g,吴茱萸2g,陈皮6g,大腹皮10g,炙甘草3g。燮理寒热,和中降逆。主治反流性食管炎(寒热互结、痰气交阻证)。
潞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紫苏梗10g,旋覆花(包)6g,煅代赭石15g,陈皮6g,竹茹10g,枳壳10g,法半夏10g,煅乌贼骨(海螵蛸)30g,大贝母(浙贝母)15g,白及15g,石
炒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姜半夏10g,香附10g,砂仁10g(后下),厚朴10g,炒枳壳10g,郁金10g,乌药10g,柴胡6g,炒黄芩10g,煅瓦楞15g(先煎),姜竹茹10g,生甘草
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元胡(延胡索)10克,白芍15克,焦山楂15克,神曲15克,炒麦芽15克,甘草6克益气健脾,和胃安中,调脾养胃。主治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北沙参15克,炒白术10克,法半夏6克,麦冬10克,茯苓12克,砂仁3克(后下),荷叶5克,木蝴蝶3克,乌贼骨(海螵蛸)15克,大贝母(浙贝母)6克,白及10克。养阴和胃、开郁化痰、抑酸护膜。主治反流
胡某,女,40岁。2016年4月5日初诊。主诉:反酸烧心间作1年余。患者1年来反复出现反酸烧心,每于进食油腻后明显,伴有胸骨后疼痛不适感,时有呃逆、嗳气,偶有干呕,自觉乏力,纳可,眠差易醒
姜某,女,44岁。2016年12月20日初诊。咽中似有梅核梗,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情志不畅则加重,咳嗽有痰,干食无妨,胃脘胀满,食后为甚,时有嗳气反酸,大便尚调,平素性情急躁,舌苔白腻,脉
李某,女,69岁。初诊日期:2019年10月22日。主诉:反酸烧心间作2年余,复发1周。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反酸烧心,曾查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1周前因进食不慎,病情反复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