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一般指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着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脑主神、主思维,这是中国人固有的看法。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看法逐渐被心主神、主思维所取代。只要回眸古人对脑的局部解剖的观察,对脑的主视觉、主听觉、主语言、支配肢体运动、主神、主思维等功能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就能清晰明白地发现,中国人对脑的认识是深刻的。由于在封建中央集权建制,以君主帝王为中心,及五行学说构架等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逐渐由心替代了脑的重要功能,形成了“心脑一体”文化基因,而融入藏象内容之中。
《内经》所论之“痹”,涵义丰富。所涉及之病证,涵盖广泛。就其发病机理而言,为多因素叠加的综合性机理而致,所以临床辨证施治,应当拓宽思路,要像秦景明这样的临床医学家那样,遵从病人的临床特征而灵活辨治。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是《素问·玉机真脏论》中对“五虚”生还之机的论述,历代医家基于该篇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多从胃气来解释该句,认为若能调饮食、止泄注以复胃气,则虚人有生还之机。清代医家叶天士深研《内经》,临床经验丰富,留下了大量的医案,对虚损的治疗颇具特色。本文拟从“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的含义出发,对叶天士治疗虚损的学术思想分析如下。
《黄帝内经》全书关于方药的阐发散见于多篇文章中,其中《素问》载8方,《灵枢》载5方,合计为13首方,通称“内经十三方”。内经十三方是中国医学史上运用方药治疗疾病的早期记载,从多维度呈现了早期选药、组方、剂型、用法等,在中国方药史上有独特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对当今方药作用的认识与疾病的论治不乏启示作用。
自愈力是指生命有机体通过内部生理的调节达到平衡和治愈疾病的自我康复能力。其产生是源自机体多系统协调的结果,包括防御系统、应激系统、免疫系统、修复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它是人体整体机能的综合表现。中医学理论中虽没有“自愈力”这一名词,但提出了“正气”的概念,并将整个机体,包括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作用所表现的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能力,概称为正气的作用。
《内经》在论述五脏病理特点的过程中,用“虚”“实”作为辨证纲领,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对五脏的虚实病证及其临床表现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钱乙在《直诀·五脏所主》[2]2和《五脏病》两节中沿袭了这种五脏虚实分论的方法。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
平按:①从王注《素问》林亿等新校正及林亿等校正《甲乙经》《脉经》与日本《医心方》所引考补,当在今本所缺七卷中。其各书所引,仍逐条附注于下,以便稽考。①“平按”二字为编者所加。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
方书所谓膈气呕吐者,此即《内经》气为上膈之一条也。所谓噎隔呕吐者,即《内经》三阳结为隔之一条也。仲景《金匮》书,以生姜半夏汤治痰呕,此治膈气方也;又以甘草大黄汤治呕吐便结者,此治噎隔方也。洁古《家珍》
治痰盛夜不得寐。秫米(一升,即小米之糯者)半夏(五合)用千里水八升,扬之万遍,取清五升,入前药煮一升半,每服一杯,日进三服,以知为度。病新发者,覆杯即卧,汗出则已,久者,三服而已。歧伯曰∶卫气行于阳,
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可按或按之痛止或按之无益或喘动应手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1),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2),九星悬朗,七曜周旋(3),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4),生生化化,品物咸章(5)。《素问•天元纪大论》〔讲解〕本
经脉别论篇曰: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内经》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又曰: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又曰: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甲乙经》曰:邪在小腹也,小肠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贯肝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