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宗怀三先生,自幼学儒,以多病废,遂笃嗜方书,壮年由上海流寓吴门,坐卧一阁,近十年所。手不释卷帙,精通诸禁方。然未尝以医自夸,所治辄效,益务实,不近名,名久大震。性高亮疏豁,无软熟态。两游京师,贵人争迎之,皆翩然谢归。出入里中,乘坏肩舆,有谒必往,切脉诊病,其可药与否,常直言以对,不为挟要欺倖。富贵人或为药所误,垂死乃相招,或投药有起势,遽以庸医间之,先生益厌苦,常谩语来者,曰:吾不能医富贵人也。儒门单户,有急相告,即毒热严冻,随早晚必赴,愈,不计其所酬薄厚。其学长于仲景,尝谓纲要精微,实轩岐之继别,而自晋唐以还,名家撰论,悉衍其绪,故读《伤寒论》及《要略》,不但诵数,悉能心知其意。惟恨未见《金匮玉函经》,市中见杜光庭所撰,书标题恰同,喜极购归,既启乃知非是[方剂汇www.fane8.com],于是求之益亟。义门何先生知先生最深,得宋抄本授之,穷日夜校阅,即有脱误,以他书是正,历三四寒温,而后可句。寻考本序,为宋馆阁秘本,元明以来,相沿以《要略》为此经,虽丹溪之精通,安道之淹贯,盖皆未见。先生于是刻而传之,间尝语余,黄岐之经义深以远,仲景之书理切而要,不深其书,而求以通经,如讨源而未有楫也。然年久散失,晦蚀于诸家之说多矣。故吾读是书,自成无己外,注凡七十有二家,皆庋而不观,惧文多而益昧其经尔。
今吾刻是,幸其久未见,不为注所厖学者潜心刻意庶几得之,虽然,其间条绪同于《伤寒论》者几什之七,惧或者之,又略而弗观,不知发凡起例,仲景别有精义存焉,读《论》与《略》者不可阙也。余曰:经籍之显晦存乎其人,仲景悯宗人之彫丧,拯后世之夭横,其利溥矣。是经不绝如线,而今章之,其用心既与古密契,来者难诬其宝,而传之决也,则仲景一家之书,自此大召昭矣。
丙申长至后长洲弟汝楫书
《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欲人互相检阅而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逸,其济入之心,不已深乎。细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之书。缘仲景有《金匮录》,故以《金匮玉函》名,取宝而藏之之义也。王叔和西晋人,为
《汉书·艺文志》载,成帝之世,诏李柱国校方技,刘氏《七略》,有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其存于今,独《黄帝内经》而已,《素问》、《难经》、《本草》之属,皆见于郑荀经薄王阮志录要
《金匮玉函经》八卷,汉张仲景论著,晋王叔和所撰次也,其标题盖亦后人所加,取珍秘之意。仲景当汉季年,笃好方术以拯夭横,其用心仁矣。故自《素》、《难》、《本草》、《汤液》诸书,咸抉根得髓,其为《伤寒杂病论
上古时神农、黄帝君而医,岐伯诸公师而医,而医实首于伏羲。羲惧天下后世离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画以为天地人之总,仲尼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人之心也,即所谓性命也。由一心而生八卦,复生六十四卦,列为三百
程子敬通,醇儒也,而旁通于医。吾于医固未之学,而一接程子指脉说病则目无全人,微言高论叠见层生,闻未闻,解未解。程子之于医几乎!道又见其医人也,虽极贱贫,但一接手则必端问详审,反复精思,未尝有厌怠之色。
九流莫难于医,亦莫慎于医,盖人之性命所攸关也。是必奉其传于名师,穷其理于素习,小其心于临时。一遇其人之病,先审其人之气质,按其人之性情,据其人之居处、服习,循经辨络,以得其致病之原与夫病之所在,然后随
夫医方之兴也,权兴于汉长沙公,而后历代诸贤继作,咸有著述。及唐,如《千金》、《外台》,其书浩繁,方法周备,虽可以见往昔遗风,然而未易施于后世,空束之高阁而已。至宋,亦方书颇多,而维如陈无择《三因方》、
世皆知《素问》为医之祖,而不知轩岐之书实出于《神农本草》也。殷伊芳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予集是书,复以《本草》正条,各从三阴三阳十二经为
补血养气,固本止汗。用于气虚血亏,表虚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或久病衰弱,脾胃不壮。
朝凉暮热,烦嗽痰红。神驰不寐,盗汗遗精,肌消色萎,肌痿体弱,饮食不甘,脾胃虚泄,遂成虚损痨瘵之症。
祛风,解表散寒。用于风寒外感,症见恶寒无汗,发热头痛。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兼清郁热。主治肝郁化火,潮热颧红,月经不调,少腹胀痛,经行乳胀,崩漏,带下。
清热祛痰,止咳平喘。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热咳喘证。证见咳嗽、喘息、咳痰不爽、痰黄粘稠,口渴喜饮等。
补气养血,用于妇女体弱血虚,月经不调,经期腹痛。
温阳益气,滋补阴血,化瘀通络。主心肾阳虚,心血瘀阻。
补心肾,益气血。主治用于中老年人头晕眼花,健忘失眠,腰膝酸软。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