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1),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2),九星悬朗,七曜周旋(3),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4),生生化化,品物咸章(5)。
《素问•天元纪大论》
〔讲解〕
本文引自古代的天文着作《太始天元册文》,论述了天文家对自然界的看法,也是《内经》作者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从自然界的形成到生命的起源,从天象的变化到气象的变化,文中都作了概括性的描述,比较科学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1)“太虚”,即太空。“廖廓”,有辽阔广大之意。“肇”,初始。“基”,基础。“化”,造化。“元”,本始。“肇基化元”,即开始奠基于生化万物的本元——天地。作者认为辽阔无际的太空,充满着本元之气。气是一种微细的,流动的原始物质,它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元。气的内部包含着两种属性不同的物质,质地轻清的气,上浮为天;质地重浊的气,下凝为地。有了天和地的相互作用,才有生命起源和生存的条件。所以《周易•系辞》说:“大哉干元,万物资始”,“大哉坤元,万物资生。”干坤即是天地。有天地才能化生万物,这是古代天象家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我国古代唯物哲学家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在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交融在一起,后来哲学才从自然科学中分化出来,所以当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看法比较一致,这正是古代自然哲学的特点。
(2)“五运”,即土运、金运、木运、水运、火运的合称。亦即风、火、湿、燥、寒五气的运行。“五运终天”,即五气的周天运动。“布气真灵”,谓敷布的五气,具有促进万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坤元”,指大地。“总统坤元”,指在天之气总统着生化万物的大地。可见五行学说在古天文学上的本来含义,是指五种不同的气象变化,由于它具有一定的运动规律,所以对万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
(3)“九星”,王冰注:"九星谓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又指北斗,《楚辞•九辨》:“天有九星,以正玑衡。”(《云笈七签》:“天有九星,两星隐,故称九天”)“七曜”,指日、月、五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又称“七政”。“九星悬朗”,即九星明朗高照于天空。“七曜周旋”,即七曜(发光的星球)在环周旋转。自然界阴阳、五气的运动变化,与日月星辰的运转有关,太阳的运动,更是形成四时、昼夜阴阳消长的重要条件。
(4)由于日月星辰的运转,自然界呈现出昼夜、四时阴阳变化,这指明了阴阳的本来意义。阴(暗)和阳(光)主要是指背日与向日[方剂汇www.fane8.com],远日与近日的不同情况。如果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我们祖先便创造不出阴阳二字。阴和阳既是一切生物取得生存的决定因素,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可以直接察到的自然现象。“柔”,柔弱。“刚”,刚强。“柔刚”,指大地上具有阳刚阴柔不同性质的物类。“幽”,即幽暗,指黑夜。“显”,即明显,指白昼。“幽显既位”,指昼夜有一定的时空位置。“弛”,落弦。“张”,起弦。“寒暑弛张”,即寒暑往来交替的意思。意即有了太阳运动所引起的光热效应(即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所引起的幅射改变),因而地上的物类表现出阳刚阴柔的不同性质,同时出现了昼夜交替、寒暑往来的现象。这不仅指出了阴阳的由来,也对阴阳作了概括性的描述。
(5)“生”,生长。“化”,变化。“生生化化”,指万物不断地生长变化。“品物”,指万物。“咸”,全部。“章”,同彰,有明显之意。即在自然界阴阳五行的作用下,不断地推动着万物的生长、变化和发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前面论述了五行之气的运动和作用,后面又论述了阴阳,这不是矛盾,更不是重复,因为五行源于阴阳,它是阴阳之气的派生,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说明了常年气候变化
风火湿燥寒的运行,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的运动变化是有密切联系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正说明天象的自然变化,形成了春夏秋冬的推移和五气的运行,因此产生寒暑燥湿风的不同的气候变化。而这种符合时令季节的正常气候变化,促成了生物生长收藏的生化过程,所以五气的变化,总统着大地万物生长的主要规律,它和自然界的阴阳运动一样,对万物的生存起着决定因素。
〔临证意义〕
上述《内经》的唯物自然观,是基于人们长期对自然变化的观察与认识,也是在古代天文、气象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经与医学实践紧密结合后,便充分显示出了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内经》不仅认为整个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构成的,而且认识到要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的固有规律,必须探索和掌握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因此《内经》在充分吸收当时天文、气象,历算等方面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阴阳五行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素问•天元纪大论》:“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又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并与之息息相通,因此,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法则——阴阳五行,也就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一般法则了,这不仅是通过简单的推论实现的,而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的验证得出的结论。阴阳五行作为古代哲学思想,不仅大大提高了《内经》的思想性,同时《内经》也进一步丰富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与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阴阳五行的认识。特别是对阴阳五行的实质的认识,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大有禆益。
经言治其旺气者,谓病有阴阳,气有盛衰,旺则治之反甚。如阳盛阴衰者,阴虚火旺也,治之者,不知补阴以配阳,而专用苦寒治火之旺,岂知苦寒皆沉降,沉降则亡阴,阴愈亡则火愈盛,故服寒反热者,阴虚不宜降也。又如阳
三部九候论篇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
《内经》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如有见者,善悲。足少阴令人腰痛引脊内廉。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视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切脉动静,诊阴阳也。视
(出素问第三十一篇)内经热论一篇。乃伤寒之根本也。张仲景着伤寒论。其六经传变。即从此篇之文而推展之。故凡治伤寒者。必先究内经热论。后读仲景伤寒。庶几学有源流。心有主宰。因不揣固陋。为之解释。冀有志于斯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
七方之法为绳墨.大小缓急奇偶复.小方剂少饮须徐.大方剂兼宜顿服.恋膈味薄自缓迟.攻下气浓乃峻促.奇谓单奇只一法.偶方相合如配匹.复重并制三四方.病谓寒温反佐术.剂和六合实类聚.各据方隅更审悉.大抵处方
《内经》曰:春伤于风,夏必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自王叔和编次仲景《伤寒论》原文,自己加上伤寒例曰,中而即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
舒气宽中,消积化滞。用于肝胃不和,气郁结滞引起,两胁胀满,呃逆积滞,胃脘刺痛,积聚痞块,大便秘结。
补肾壮阳,生津。用于阳痿早泄,腰膝酸软,津亏自汗,头目眩晕等症。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本膳主要适用于肝癌化疗后性功能明显降低者。
颐生养气,实腹虚心。诸虚百损,气血劳伤,因病久深,变生膈气,胁肋刺痛,噎痞心胸,食结不消,哕逆呕水,翻胃吐食,大便硬秘,形体瘦枯,以致难救者。
补肺益肾,清肺止咳。用于阴虚久咳及痰热咳嗽。
治湿毒肠澼,腹中不痛,大便血色紫黑者。
活血化淤。用于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淤血痹阻脉络证。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语言不利,头晕目眩,颈项强痛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见上述证候者。
《内经》在论述五脏病理特点的过程中,用“虚”“实”作为辨证纲领,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对五脏的虚实病证及其临床表现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钱乙在《直诀·五脏所主》[2]2和《五脏病》两节中沿袭了这种五脏虚实分论的方法。
自愈力是指生命有机体通过内部生理的调节达到平衡和治愈疾病的自我康复能力。其产生是源自机体多系统协调的结果,包括防御系统、应激系统、免疫系统、修复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它是人体整体机能的综合表现。中医学理论中虽没有“自愈力”这一名词,但提出了“正气”的概念,并将整个机体,包括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作用所表现的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能力,概称为正气的作用。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各种不同的具体病况,经过审疾问病等正常诊断程序,作出正确判断和决定合理治疗措施的重要方法。千百年来,它为广大中医所掌握,一直沿用至今。辨证论治这一名词的最早提出,当来源于后汉末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如该书六经篇首,首先标出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
这是前人依据运气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实践结晶,由于时间的变迁,气运特点也会因之而有所区别,因此在临床应用前人的经验时,要遵循《素问·举痛论》所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的学习方法和要求,灵活对待,不可拘执。
《素问·天元纪大论》取《太始天元册》描述,对天象的变化提出了下列描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2]徐子评[3]对于该句的论证认为,句中的“基”指的应为“北辰”(北极星),古人在观察天体星象运动时发现各天体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点进行循环不止的运动,五运则指天体在运动期间,时空周期随之表现出来的五种属性特征。
“冬至重病”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9日人丹波元简以“前后文例”不符为由,谓此“四字恐剩文”。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