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王氏子吐泻,诸医药下之,致虚变慢惊,其候睡露睛,手足瘛疭①而身冷。钱曰:此慢惊也,与栝篓汤②。其子胃气实,即开目而身温。王疑其子不大小便,令诸医以药利之。医留八正散等,数服,不利而身复冷。令钱利小便,钱曰:不当利小便,利之必身冷。王曰:已身冷矣,因抱出。钱曰:不能食而胃中虚,若利大小便即死。久即脾胃俱虚,当身冷而闭目,幸胎气实而难衰也。钱用益黄散③、使君子丸④,四服,令微饮食。至日午果能饮食。所以然者,谓利大小便,脾胃虚寒,当补脾,不可别攻也。后又不语,诸医作失音治之,钱曰:既失音[方剂汇www.fane8.com],开目而能饮食,又牙不紧而口不紧也,诸医不能晓,钱以地黄丸⑤补肾,所以然者,用清药利小便,致脾肾俱虚,今脾已实肾虚,故补肾必安。治之半月而能言,一月而痊也。
(《小儿药证直诀》卷中)
〔注释〕
①癒(chi赤)疭(zòng重):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
②枯篓汤:疑即《金匮要略》枯篓桂枝汤。由天花粉、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太阳痉病。
③益黄散:见钱乙治小儿惊风案注。
④使君子丸:《小儿药证直诀》方。由厚朴、炙甘草、诃子肉、青黛、陈皮、煨使君子仁等为细末,炼蜜为丸而成。功能安虫补胃消疳肥肌。
⑤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
〔评按〕本案因吐下伤津,筋脉失养而致慢惊。其间又因病家误用苦寒通利,损伤脾阳而致身冷。钱氏处变若定,先用梏篓汤养阴柔筋,使澳疯得平;继则以益黄散、使君子丸温补脾胃,固护中州;最后以地黄丸滋阴补肾,以治其本。肾系于舌本,肾阴充则肾气足,肾气足则口开能言。
钱氏注重脾肾先后二天之调理,辨证精审,遣方严谨,于此可见一斑。
慢惊者,阴症也。夫心以神为主,神以阳为用,有因久吐泻,有因暴洞泻,脾胃虚弱,亡阳而成者;有因急惊过用寒冷,以致阳亏阴盛,心神镇坠而成者;有因伤寒下早,表邪未去,元气已虚,致风邪伏内,痰壅气塞而成者;有
慢惊多缘禀赋弱,或因药峻损而成,缓缓搐搦时作止,面白青黄身则温,昏睡眼合睛或露,脉迟神惨大便青,气虚夹痰醒脾效,脾虚肝旺缓肝灵.[注]慢惊一证,或缘禀赋虚弱,土虚木盛者有之,或由急惊过用峻利之药以致转
羸弱之儿,种种虚象,概以惊风,误者颇多,睡中惊跳,多由心肾不足,而目惊风痰热,激动其肝,或撩舌烦渴,而曰惊风。唇口蠕动,唇者脾之华,口者脾之窍,阳明之脉,环口而交人中,是脾肾虚者,多有此症,而曰惊风。
慢惊之症,系小儿吐泻得之为最多。或久疟久痢,或痘后疹后,或风寒饮食积滞过用攻伐伤脾,或秉赋本虚,或误服寒凉,或因急惊而用药攻降太甚,或失于调理,皆可致此症也,其症神昏气喘,或大热不退、眼开惊搐,或乍寒
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惊必发搐,惊必窜睛,惊必牙紧,惊必面青,惊必鱼口,惊必弓形,心经热积,肝部风生,肝风心火,二脏交争,血乱气壅,痰涎与并,百脉凝滞,关窍不灵,或急或慢,随其所撄,急由阳盛,慢属阴凝,
惊者,虚惕怔忡,气怯神散,痰涎来去,其泻必青,渐生风而未至风也。惊邪入心,则面红脸赤,惕惕夜啼。惊邪入肝,则面目俱青,眼目窜视。惊邪入肾,则面黑恶叫,啮奶切牙。惊邪入肺,则面色淡白,喘息气乏。惊邪入脾
心主惊兮肝主风,心热肝风作急惊,素虚药峻因成慢,吐泻后起慢脾风。急惊阳证有实象,慢脾阴证有虚形,慢惊半阴半阳证,虚实寒热要详明。【注】心藏神,心病故主惊也;肝属木,肝病故主风也。凡小儿心热肝盛,一触惊
万密斋治徐道淑子病惊风,先请张医治之不效。万至,病已七日,发搐无时,痰鸣气急,势甚危。按治惊之法,先降其痰,次止其搐,后补其虚,一言以蔽之,惟治其火而已。乃用河间凉膈散,改朴硝为马牙,水煎成汤,入青礞
江育仁教授推崇清代医家夏禹铸在《幼科铁镜》中所说“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认为小儿急惊风多由外感风温热毒引动肝风而致,虽然有惊、痰、风之存在,而究其本源,则多由邪热炽盛而致,所谓热极生风是也。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重急病证,临床以昏迷、抽搐为特征,又称“抽风”。惊风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年龄以l~5岁小儿最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惊风在古代属四大儿科要证之一,由于来势急暴,变化迅速,因此也是一种“恶候”。惊风属西医学“小儿惊厥”。
1、土虚木亢症状:神疲面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阵阵抽搐,大便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弱。证候分析:久泻脾阳不振,则神疲面黄,大便清稀。阳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弱。土虚木旺,则阵阵抽搐。脾虚则嗜睡露睛。2、阴虚风动症状:形瘦低热,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时有抽搐虚烦便干,舌质红少津,苔光剥,脉细弦数。证候分析:为急惊风或其他热病,经久不愈转化而成。热久伤阴,肝肾俱虚,虚风内动
惊风又称惊厥,是痫性发作的主要形式,以强直或阵挛等骨骼肌运动性发作为主要表现,常伴意识障碍。是小儿常见的危急重症,可发生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其发病突然,变化迅速,证情凶险,列为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好发于1—5岁小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发病急暴,临床表现多为实证。慢惊风多由久病而来,也可由急惊风转变而来,临床多表现为虚证。 西医学中因高热、
1、土虚木亢治则:温运脾阳,扶土抑木。主方:缓肝理脾汤加减。加减:四肢不温,加熟附子10克(先煎)、川椒10克;时时抽搐,加僵蚕10克、钩藤10克(后下);大便清稀,加炮姜炭10克。煨葛根10克;神疲乏力,加黄芪10克。主方分析:本方为健脾抑木,调和营卫的方剂方中人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大枣健脾补气,白芍柔肝抑木,桂枝与白芍、姜、枣又可调和营卫,陈皮理气燥湿。处方举例:黄芪10克 党参10克
出现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作时止,神疲面白,大便色青等为主要表现1、具有呕吐、腹泻、急惊风、解颅、佝偻病等病症史。2、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见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或两手颤动,筋惕肉瞤,具有惊风八候的表现。
婴儿惊风可以艾灸。小儿惊风多以外感时邪,内蕴痰热,或久吐久痢,脾虚肝盛为其主要发病因素,而艾灸具有补益脾胃,扶补阳气的功能,通过正确的艾灸方法,可以有效扶补脾肾阳气,调理脾胃,并且能用开窍熄风,从而有
治法急惊风当立清热豁痰,开窍熄风之法;慢惊风应温补脾肾,育阴潜阳,以扶元固本为先。艾灸取穴惊风发作时刻水沟,十宣,百会,合谷,太冲。间歇期急惊风加大椎,中脘,丰隆;慢惊风加脾俞,胃俞,肾俞,肝俞,关元
1.艾炷灸选用1-2次,取麦粒大艾炷灸之,温热红润而痉止,即可取下,每穴3-5壮,一般每日治疗1次,必要时,当日可再次施灸;处方中首选穴是水沟,次是百会,此两穴临床亦可以前顶,印堂代替,作用相类似。2
小儿夜啼常发生于婴儿至学龄前的阶段,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惊恐」,如孩子白天受到惊吓后,在晚上熟睡时手脚会突然抽动而惊醒大哭,此时父母可以与其说话,轻抚或轻摇他,甚至播放音乐,以助纾缓情绪。不少父母听
钱某,男,6岁。2020年12月8日初诊。主诉:发现擦腿症状2月余,湿疹样皮疹3月余。患儿3个多月来双下肢经常出现皮疹,2个多月前开始出现擦腿症状。初期其父以为患儿因皮肤瘙痒而擦腿,未予重
李某,女,4岁,1988年3月4日来诊。患儿于去冬因感冒发热未及时治疗而高热抽搐,后每发热稍高(39℃以上)即惊乍抽搐,多方治疗,效果甚微。今日旧病又作,急来求治。症见高热(39.7℃)神
何某之长子,年一岁半。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谈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