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曰:春伤于风,夏必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自王叔和编次仲景《伤寒论》原文,自己加上伤寒例曰,中而即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于是后世遂谓冬日受有寒气,藏在人身,至春变成温病。春日受了风气,藏在人身,至春变成飧泄。夏日受了暑气,藏在人身,至秋变成病疟。秋日受了湿气、藏在人身,至冬变成咳嗽。
果然如此,试问如何用药。治夏日飧泄,岂不要用散风的药乎。治秋日疟病,岂不要用清暑的药乎。治冬日咳病,岂不要用去湿的药乎。洽春日温病,岂不要用搜寒追毒的药乎。如此用药,必定要将病治重的。世人治温病喜用大清大下之剂者,其根据即在叔和冬日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一语。而且因此根据,并认《内经》春伤于风,夏生飱泄云云,实系风藏在人身,至夏变为飱泄云云了,学中医者,容易学错,此其大概也。如要学不错,必须将大气升浮降沉中的圆运动,按着春夏秋冬五行六气的原理,整个的实地体验明白,自然了解《内经》文义之所在。
盖风者,春木疏泄之气也。平人大便不病飱泄,全在小便清通。小便清通,全在木气疏泄。春日损伤了风木之气,当春之时,风木当令,虽或被伤,仍能疏泄,小便清通,故不病飧泄。到了夏令,风木气退,无力疏泄水分,水分混入大肠,故飱泄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疏泄助木气之药。
暑者,夏火燔灼之气也。平人汗孔开通,荣卫无阻,不病痎疟。汗孔开通,全在火气充足,夏日伤损了火气,汗孔不开,当夏之时,火气虽伤,汗孔虽闭,大气尚未收敛,故不病疟。到了秋令,火气已退,汗孔不开。秋金收敛,将荣卫之间所停积的污垢,敛于血管之中,阻碍荣卫的运行,遂成疟病。疟病的寒热往来,即荣卫阻而复通,通而复阻之故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开通肺金之药。
湿者,土气运化之津液也。平人肺家滋润,收敛下行,气道流通,不病咳嗽。秋日燥金司令,湿气全收。秋时伤损了湿土的津液,当秋之时,燥气虽然司令,白露尚未成霜,肺家津液,尚未枯涩,肺气下行,尚能通利。到了冬令,阳热归下,万物坚实,肺家津液枯涩,气降不下,阳热逆冲,故病咳嗽。所以治之之法,必用润脾肺助津液之药。
寒者,冬水封藏之气也。平人水气能藏,阳根不泄,养成木气,交春阳和上升,化生心火[方剂汇www.fane8.com],煦和畅遂①,不病温也。阳根者,藏则为生气,不藏则化邪热。冬日伤损了水的藏气,阳根外泄化热。泄之盛者,在本冬即病冬温,泄之不盛者,冬时木气未动,尚未发生疏泄作用。一交春令,木气疏泄,将木气本已根气,摇泄而起。木气失根,故病温病。温病都是虚证,原因即在于此。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培养木气之药。
①“遂”:疑应为“达”。
所以《内经》又曰: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凡冬时咳嗽不寐出汗劳心多欲等事,皆不藏精的事。人在冬令,如能藏精。交春令后,本身的木气,根本深稳,不随时令疏泄之气摇动起来,方不病温也。叔和搜集《伤寒论》原文,厥功大矣。妄加序例,其罪不小。
况且《内经》有云,风寒伤人,使人毫毛毕直。如何能藏在人身,安然无事,等到来春,才发作乎。毒字一层,惟多日阳气甫藏,即泄动出来,明年岁气,根本动摇,大反造化的常规,这才是毒气。所以冬温之病,人死甚速且多。地下无阳,成了毒气,鼠先感受,故鼠先死,才是毒气也。
《内经》又曰: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人又抓住此条。认为是王叔和伏寒变温病的铁证,其实不然也。《难经》曰,伤寒有五:一曰中风,二曰伤寒,三曰湿温,四曰热病,五曰温病。这二曰伤寒的伤寒二字,才是麻黄汤证的伤寒。伤寒有五的伤寒二字,乃外感的通称。《内经》病伤寒而成温的伤寒二字,就是同《难经》伤寒有五的伤寒二字是一样意义。言先夏至日病外感谓之病温,后夏至日病外感谓之病暑。并非冬日病麻黄汤证的伤寒,冬日不发作,到夏至前变成温,到夏至后变成暑也。至于温病舌绛热深,乃本已肝肾先热,又病温病,故热较深,谓为本身伏热则可耳。经文的读法,应当如此,便合圆运动的原理,将冬伤于寒的寒字认定是藏字,便合圆运动的原理。益寒益藏,乃造化自然之事也。合圆运动云者,合宇宙造化也。
喻嘉言谓《内经》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独无伤于燥之条,为《内经》遗漏。殊不知风为木气,暑乃火气,湿乃土气,寒乃水气,若是伤了,都要出病。性独燥气,伤些才好。因造化的圆运动,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秋金收降,以其凉也。凉则收,过于燥则不收,凉则降,过于燥则不降,惟能将燥气损伤些,秋金凉降无阻,相火收于土下,藏于水中,四序安宁,大气的运动乃圆,物体的生活乃康也。伤些才好云者,言秋冬万物坚实,乃金燥之功。过燥则病耳。
著论处方已详矣,然恐或者不知其源,而无所考据,复以《黄帝内经》、仲景所说脾胃者列于下:《太阴阳明论》云: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
(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其书乃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讲求而成。其方高简奥妙,不易测识,今人罕能用之者。然既为古圣之神方,自不得不录之,以冠于卷首。)用醇酒二十斤,蜀
《灵枢·五味篇》: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
部位(一)部位解见后章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
四气调神论所以中医《内经》有曰:“春三月此为发陈……,逆之则奉长着少,夏为寒变。夏三月此为蕃秀……,逆之则奉收者少。秋三月则为容平……,逆之则奉藏着少,冬至病重。冬三月此为闭藏……,逆之则奉生者少。”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
手太阴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手阳明大肠病则齿痛颈肿是主
(一)五运主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气郁、病痿,皆属肺金。诸寒收引,皆属肾水。(二)六气为病诸暴强直,〔支〕痛软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
“冬至重病”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9日人丹波元简以“前后文例”不符为由,谓此“四字恐剩文”。
呕吐哕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上冲的一类病症,其中,呕吐为呕出胃中食物、痰涎和水液,或仅有干呕恶心;哕,又称呃逆,是指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内经》论呕吐哕,虽无专篇加以阐述,但散见于各篇中的有关内容已十分丰富,基本涵盖了病症名称、病因病机、病症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等诸多方面,从而对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列“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专篇论述产生重要影响,也对后世医家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愈力是指生命有机体通过内部生理的调节达到平衡和治愈疾病的自我康复能力。其产生是源自机体多系统协调的结果,包括防御系统、应激系统、免疫系统、修复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它是人体整体机能的综合表现。中医学理论中虽没有“自愈力”这一名词,但提出了“正气”的概念,并将整个机体,包括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作用所表现的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能力,概称为正气的作用。
《素问·天元纪大论》取《太始天元册》描述,对天象的变化提出了下列描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2]徐子评[3]对于该句的论证认为,句中的“基”指的应为“北辰”(北极星),古人在观察天体星象运动时发现各天体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点进行循环不止的运动,五运则指天体在运动期间,时空周期随之表现出来的五种属性特征。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各种不同的具体病况,经过审疾问病等正常诊断程序,作出正确判断和决定合理治疗措施的重要方法。千百年来,它为广大中医所掌握,一直沿用至今。辨证论治这一名词的最早提出,当来源于后汉末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如该书六经篇首,首先标出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
笔者经过数十年临床后,重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发现书中虽无郁证病名,然而却早已系统地论述了郁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强调通过防治郁证以治未病、以求健康长寿的学术思想。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