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见温者。可治。
【目】柯琴曰。伤寒以阳为主。不特阴症见阳脉者生。即阴病见阳症者亦可治。背为阳。腹为阴。
阳盛则作痉。阴盛则蜷卧。若利而手足仍温。是阳回。故可治。
【纲】仲景曰。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胎渴。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目】许叔微曰。发热虽微。而手足自温。乃阴得阳而欲解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
虽烦下利。必自愈。
【目】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经邪有自解之故。盖脏邪为里症宜温。经邪为表症宜散。固已。
然经邪之感也。有浅深。而人之气禀。有强弱。若其人正弱而邪盛。则非医药不为功。若正旺而邪浅。则经尽可以自解。六经皆然耳。如本条脉症。并非少阴脏病虚寒下利也。乃在经寒邪欲散也[方剂汇www.fane8.com]。
所以紧者失其紧。忽变而为微。微者缓也。平也。正紧字之对。非虚微之微也。且脏病下利。必手足冷。若利止方手足温。今下利而温。其邪不在脏而在经矣。明为欲解。虽烦而不躁。则非阴盛而见阳回之象矣。即利未自止。经邪渐可消矣。经邪有过经自解之理。故紧去而微。
【纲】仲景曰。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目】魏荔彤曰。八九日而一身手足尽热。似为太阳阳明之热矣。不知少阴症既具。而如此之热。非阳经为病。仍阴经为病也。肾与膀胱表里。肾热必旁注于膀胱。自然之理。膀胱为太阳腑。
遂因腑热而散于太阳经之周身。以此而知病不在阳经。而在阴经。消耗阴津最迫。不可谓阴病得阳为易愈也。明其必便血。在太阳膀胱本经之热症言必便血。今在少阴肾经移注于膀胱经之热症亦言必便血。膀胱一腑。与肾表里。下焦血海。皆相联属。与太阳同有便血之机。就其切近者必之也。此非急泄下焦之热。不足以存少阴之阴也。未成血。则猪苓。既成血。则抵当。非此无以为救。同于太阳犯水之义也。如已下血热泄。又须斟酌。
【纲】仲景曰。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目】鳌按。脉还手足温。由医药之力也。
此证其源起于脾胃虚,营卫不足。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水谷之精化为荣卫,以养四肢。若起居失节、饮食不时,则致脾胃之气不足,既荣卫之气润养不周,风邪虚而于之。盖脾胃主四肢,其脉连舌本而络于唇口,故四
方毡矾散治脚烂疮。竹蛀屑毡(烧灰)红枣(烧灰存性)黄丹白矾(飞)韶粉上等分。为末掺之。干疮散治一切毒瓦斯攻。手足指甲生疮及肉。白矾石胆(各半两同于铁器内以炭火煨)朱砂(以上各一两)上为末。糁疮上。以绵
谓如手阳明流入足阳明是上流下也.本非足经病当于手经中求之.是知治足经者非也.亦有下而流上者.其余诸经相实通者皆然.更有支别流入者亦有同邻而病者.合为表里者邻也.亦有夫妇各相传受者.甲传巳之类.脾传胃之
取大路口多人撒尿,木板烂成白色者(炭火,研细末),入冰片少许,掺。
范汪疗手足指逆胪方。真珠(一分)干姜(二分)上二味捣末,以涂疮指上,日三。(千金深师同)深师疗冬月冒涉冻凌,面目手足瘃坏,及始热痛欲瘃者方。蜀椒(二分)芎(二分)白芷防风(各分)姜(一分一作盐)上五味
四肢者,诸阳之本,热聚于胃,则津液旁达于手足也。蕴热,则躁烦谵语,挟寒,则水谷不分。是又承气、理中之不同。阳明病,手足汗出,谵语,大便难,与承气汤。阳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汗出,大便初硬后溏,
伏温由少阴而发,外出于三阳经证,内结于胃腑,则见阳明腑证。其证虽深浅不一,但由阴出阳,于病机为顺,均在可治之例。惟有伏邪已动,而热象郁滞,不达于三阳,亦不归于胃腑,而即窜入厥阴者,在手厥阴则神昏谵语,
经言人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者,乃论手足经三阴三阳也。其十二经,外循身形,内贯脏腑,以应十二月,即十二节也。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一阴一阳乃为一合,即六合也。夫少阴之经主心与肾二脏者,盖心属火,而少阴冬脉
解毒,化痰,开闭。治上膈壅热,痰涎不利所致的缠喉风及急喉痹,咽喉肿痛,卒然倒仆,失音不语,或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便血。
清热解毒,活血凉血,消炎止痛。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腺炎,化脓性扁桃腺炎,疮毒等症。
健脾开胃,补益肝肾。用于脾肾双亏,气阴两虚,面黄肌瘦,食欲不振。
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用于寒湿阻络兼血瘀证之局部关节疼痛、肿胀、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活动受限。
气逆咳血,痰中带血。
疏风润燥,凉血泻热。用于痔疮便血,发炎肿痛。
可以改善胃粘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因素的失衡。使基础胃酸、夜间胃酸持续低水平。使胃黏膜慢性炎症缓解。使损伤黏膜修复。
笔者临床将证型分为常症三型(湿毒)犯肺脾、湿热壅盛、痰热闭肺三型。此三证若得及时辨证施治,病症均易化解。若患儿热势极高,神昏抽搐,或邪毒犯心,气阴耗损,阴损及阳,亦分邪陷心包、心阳衰微两类变证。出现后两种证型的病例,近年已十分少见。
婴儿手足搐搦症又名佝偻病性手足搐搦症,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血中游离钙减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局部或全身肌肉痉挛。本病多见于1岁以内人工喂养儿及早产儿,冬末春初最易发病。本病属中医“风痫”、“慢惊风”范畴。
中医认为手足综合征属于“痹证”的范畴。因为服用阿帕替尼者多为复发性晚期肿瘤患者,前期的抗肿瘤治疗(中医把化疗药物看作大毒之品)及肿瘤本身对身体的损耗,使人体正气亏虚,毒邪内蕴,气虚则卫外不固,腠理空虚,易为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痹阻经脉、肌肉,导致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
笔者认为阴亏是发生消渴病痹症的关键,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症结,阳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瘀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血瘀贯穿本病始终,瘀血既是消渴病痹症的病理产物,又是本病的病因,因此治疗中常全程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以提高疗效,尤其是可酌情使用虫类药物,如地龙,水蛭,全蝎等。虫类药功擅走窜,通经搜络,逐瘀荡结,往往能收到较好疗效。
四肢烦热中医教材多认为是阴虚火旺,这也导致多数手足烦热的病人多以滋阴降火治疗为主。笔者认为,凡阴虚火旺之人,必消瘦干枯,舌红少苔脉细,符合血津为少,火邪内生病机。但多数临床见到的手足烦热病人恰恰多有或倦怠乏力,或胃脘怕冷,或手足易冷或上热下寒之症。
手足心热、周身皮肤冷已愈,仍晨醒汗出,脉已不沉,舌质略暗体胖大苔薄白。予真武汤去生姜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药后第二天即无汗愈。
(1)阳虚肾寒:称“寒厥”。手足厥冷甚则厥逆,形寒蜷卧,腰膝冷痛,或骨节疼痛,或下利清谷,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迟。(2)热极肢厥:称“热厥”。手足厥冷,高热无汗,面赤心烦,口渴引饮,胸腹灼热,小便短
打预防针还需做好以下预防工作1、注意个人卫生习惯手足口病是通过病毒感染的,因此我们要勤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在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应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尤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能自愈。因为98%的手足口病患儿都是轻微患者,一般并无大碍,若没有并发症,患儿多数在7-10天内即可自行痊愈,但会有极少数患儿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
如手足口病患者身上疱疹没有破溃的话可以艾灸。手足口病在中医上认为是邪毒侵脾,内热炽盛,肠道失润,腑气不通,则壮热面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发热,爆发皮疹,而艾灸能活络经脉,帮助血气运行,达到清热解毒、
小儿手足口病是可以吃鱼的,鱼肉中蛋白质含量高,钙、磷、铁、碘等无机盐含量也很高,且鱼肉组织柔软,易于消化吸收,能给孩子提供营养,利于身体恢复。同时要注意烹饪手法,易清淡为主,此外,手足口病患儿吃鱼后,
饮食清淡易消化小儿手足口病应该多吃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吃一些补充蛋白质和热量的食物,这样才更利于康复。不吃冰冷、辛辣和过咸的食物小儿手足口病由于口腔内长出疱疹,容易破溃,所以不宜吃冰
取腰阳关、身柱、哑门、百会、阴交、神阙、中脘、列缺、曲池、肩髃、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阳辅、悬钟、太溪、照海、大杼、胆俞、肾俞、委中、飞扬、申脉、三阴交、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
手足口预防针打一次就行。手足口预防针不需要每年都打,目前临床上规定这个预防针的接种只需打一次就行,但一次要打2针,第2针间隔一个月之后再打,费用大约在五百多元左右,这才算完成整个免疫流程。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