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主之。又,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主之。又,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升许吴萸三两参,生姜六两救寒侵。枣投十二中宫主,吐利头疼烦躁寻。
蔚按:少阴之脏,皆本阳明之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于中土。若上吐下利则中土大虚,中土虚则气不行于四末,故手足逆冷;中土虚不能导手少阴之气而下交[方剂汇www.fane8.com],则为烦;不能引足少阴之气而上交,则为躁,甚则烦躁欲死。方用吴茱萸之大辛大温以救欲绝之阳,佐人参之冲和以安中气,姜、枣和胃以行四末。师于不治之证,不忍坐视,专求阳明,是得绝处逢生之妙,所以与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三方鼎峙也。论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又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阳明之正方也。或谓吴茱萸降浊阴之气,为厥阴专药,然温中散寒,又为三阴并用之药,而佐以人参、姜、枣,又为胃阳衰败之神方,昔贤所以有论方不论药之训也。
吴茱萸汤(仲景)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太阳热呕忌用)少阴(下)利,厥阴头痛皆能保。(吴茱萸一升(炮),人参三两,生姜六两,枣十二枚。姜、茱、参、枣,补土散寒。茱萸辛热能入厥阴,治肝气上逆而
吴茱萸汤食谷欲吐者,属阳明也,此汤主之。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水七升,煮二升,服七合,日三服。脾胃虚寒,则不能纳谷,以参、枣益其不足,以姜、茱煦其中寒,当有速效
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少阴证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阳明食谷欲呕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集注】罗谦甫曰∶仲景
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肿或寒,或下痢,气息绵惙欲绝,产后益剧,皆主之方。吴茱萸二两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十二铢 干地黄十八铢右八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
治阳明胃寒,食谷欲呕,及少阴吐利,手足逆,烦躁欲死者;又厥阴干呕,吐涎痛者,并主之。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加附子一枚,名吴茱
吴茱萸汤(吐利寒厥仲景)治阳明证食谷欲呕,若得汤反剧者,则属上焦。(食谷欲呕,胃寒也。得汤反剧,则为太阳热呕矣)少阳证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吐则耗阳,利则损阴。厥冷者,阴寒气甚;烦躁者,阳气内争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胫而言。此云手足,是指指掌而言,四肢之阳犹在。岐伯曰:“四末阴阳之会,气之大路也。四街者,气之经络也。
【方剂组成】吴茱萸15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用法】水煎温服。【方解】吴萸辛温,《神农本草经》谓“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伍以生姜、人参、大枣健胃止呕之品,故治胃虚寒饮冲逆、因食谷欲呕
补肾助阳,益气固体,填精止遗,强筋健骨。用于肾阴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膝酸软,精神不振,阳痿早泄,遗精滑精,性欲减退,女子宫寒不孕,带下清稀,或尿增多,以及耳鸣耳聋,虚喘,浮肿,五
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小儿疳积,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多汗及营养不良性贫血。
不能食,腹内冷气。
阴(匿虫)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浓汁淋漓,阴蚀几尽,因心肾烦郁,胃气虚弱,气血流滞者。
益气养血,肝肾双补。主治气血两亏,精神委顿,腰酸耳鸣,汗出肢冷,心悸气短,脉微细。
清热解毒,疏风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咳嗽。
疬子疮。
祛风化痰,解热镇惊。用于小儿外感风邪,惊风抽搐,咳吐痰涎,食滞呕吐,腹痛泄泻。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阳明病、少阴病,阴病三篇兼见,有温中补虚,和胃降逆之功,主治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的虚寒证,为后世温中散寒止呕止痛的基本方。【组成】吴茱萸一升汤洗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切六升【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温服七合,日三服。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顽固性或频繁发作的头痛往让人深受其苦,甚至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伤寒杂病论》中以六经辨证为主,其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
此例病例疗效明显是因为使用了吴茱萸汤原方。《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肝寒犯胃而上逆于巅,故见干呕吐涎沫、头痛等症。治以吴茱萸汤温肝胃、散寒饮。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本案中,患者体型肥硕,体质痰湿,加之嗜酒,日久则脾胃虚寒,故见四肢欠温、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淡胖嫩、脉弱等症。患者于饮酒后出现呃逆频发不止,此为痰饮滞于虚寒之脾胃,致冲脉之气不能下行,逆作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并伴见胃痛胃满、头重昏蒙、身困倦怠乏力、苔白腻等症,故选用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临床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痛经。笔者习惯于从肝经入手,治疗此病。今举以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一例,具体如下:
《难经》曰:“三阳经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此乃言三阳之经上于头,因而头痛多属三阳经。然而阴病亦有头痛乎?太阴少阴二经之脉,皆上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惟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病亦有头痛。
宋某某,男,85岁,退休教师。2012年9月7日初诊。便秘渐进性加重十余年,常年使用含大黄、芦荟、决明子等成分的通便药物,近一年来大便每每秘结十余日不行,用开塞露加手指掏肛方能稍解,胃脘时
刘某,女,35岁,民工。2014年3月5日初诊。经闭一年余,妇科予人工周期治疗,初时月经能至,但经量渐稀,现即便使用药物,月经仍然点滴不行。追溯病因,谓一年多前冬日行经之时,赤脚入河浣洗衣
患者,万某,男性,51岁。1963年2月19日初诊。诉头晕甚而巅顶时痛,并有沉重感,头皮麻木,切以指甲不知痛痒,两目迎风流泪,四肢麻痹无力,精神疲倦,怯寒甚,如果受寒则胸胃隐痛,口淡出水,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