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
肩髎 Jiānliáo,出《针灸甲乙经》。肩,颈项之下,臂与身联属为肩。髎,深孔貌。此穴在肩部,当肩峰外下方之凹陷中,为三焦经在肩部最末一穴,因名肩髎。
经属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取法:外展上臂,肩膀后下方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后部)、小圆肌、大圆肌、背间肌。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分布着腋神经肌支。皮肤由腋神经发出的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三角肌深面的血管神经束有旋肱前、后血管和腋神经。腋神经为臂丛后束的分支,与旋肱后动脉一起通过四边孔,在三角肌后缘中点,紧靠肱骨外科颈后面走行。所以肱骨外科颈骨折或肩关节脱位时,都可以影响腋神经而导致三角肌麻痹和三角肌区域感觉消失。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三角肌筋膜,入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后部和小圆肌。经旋肱后动、静脉及腋神经等形成的血管神经和肱骨外科颈之间。深抵肩胛下神经支配的大圆肌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
作用与主治
主治: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肩臂痛[方剂汇www.fane8.com],上肢麻痹,上肢瘫痪,肩重不能举,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臂外展,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进针,深刺可透极泉,酸胀可扩散至整个关节腔[6],或可有麻电感向下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肩髎穴3~5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可缓解臂痛不能举、胁肋疼痛等症状。
配伍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针灸大成》:主臂痛,肩重不能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肩重不可举臂肘。
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用于肺腑毒热,气血凝结引起的痈毒初起,乳痈乳炎,红肿高大,坚硬疼痛,结核,疔毒恶疮,无名肿毒。
滋阴益肾,补血润燥。用于阴亏血燥引起的腰膝酸软,眩晕失眠,目昏耳鸣,肠燥便秘,口干舌燥,须发早白。
清热生津。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现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健脾,消食,化积。用于脾胃不和引起的脾虚泄泻,消化不良,面黄肌瘦,疳积腹胀。
黑疸,身体及大便正黑。久黄疸。
清热,解毒,消炎。用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
培脾舒肝,升清降浊。治肝气不舒,木郁克土,致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中满闷,常常短气。
温经散寒,祛风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腰、颈椎骨质增生,骨性关节病,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