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
幽门 Yōumén,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门。幽即幽深,门即门户,胃之下口称幽门,此穴近幽门,故名幽门。
经属
属足少阴肾经,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法:仰卧,胸剑联合处,直下量3横指,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的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石关。为第七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六、七、八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腹腔内相对应器官有肝(右侧)、胃(左侧)。肝在胸腹前壁的体表投影以三点作标志:第一点在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相交处;第二点在右腋中线与第十肋相交处下方1.5厘米处;第三点在左第六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左侧约5厘米处。第一点和第二点连成弧线,和胸腹右侧壁一致,该线为肝的右缘;第二点和第三点的连线相当于肝的下缘。该下缘可以分成三份,右侧份相当于右肋弓,中份相当于右第九肋与左第八肋前端的连线,该连线以上至胸廓下口为肝脏左叶,紧贴腹前壁的内侧面。因此,针刺该穴时,不能超过上列层次解剖的结构。若已盲目深刺,经腹膜腔入肝脏,千万不能提插,针由原路退出,并要严密观察病人情况,以防内出血的发生。
作用与主治
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腹痛,腹胀,呕吐,泄泻[方剂汇www.fane8.com],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胃痛,心烦,腹泻,痢疾,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乳腺炎,乳汁缺乏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沉感,可扩散至胃脘部。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按揉幽门穴,可治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疾病。
配伍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循经考穴编》:妇人乳汁不通,乳痈,乳疖。
《类经图翼》:引神农经云:心下痞胀,饮食不化,积聚疼痛。
《外台秘要》:善哕,支满,不能食,数咳,善忘,泄有脓血,呕沫吐涎,少腹坚。
《针灸大成》:主小腹胀满,呕吐涎沫,喜唾,心下满闷,胸中引痛,满不嗜食。
幽门,一名上门,在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五分(气府论注云∶刺入一寸),灸五壮。通谷,在幽门下一寸陷者中,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五分(气府论注云∶刺入一寸),灸五壮。阴都,一名食宫
不容,在幽门傍各一寸五分,去任脉二寸,直两肋端相去四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入五分,灸五壮。(气府论注云∶刺入八分。又云∶下至太乙各上下相去一寸。)承满,在不容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幽门(甲乙)一名上门.(甲乙)巨阙两旁各五分.陷者中(甲乙)按明堂.入门.大全.作一寸半.千金心脏篇.作一寸.金鉴从之.以上诸书似有所见.然不合经文.今定不容穴.内又一寸五分.取此穴.通谷(甲乙)幽门
不容(甲乙)幽门旁.一寸五分.去任脉三寸两肋端.相去四寸(甲乙)对巨阙.(类经)按两字.诸书作四.此穴对巨阙.巨阙旁二寸.直贴肋端四肋之数不合.且以肋数言之.必有第字.至此.特不冠第字.只千金.作直四
是新生儿的先天性疾病。由于胃幽门肌层高度肥厚引起狭窄,食物通过不畅,多在婴儿出生2~3个星期后出现呕吐。先有回奶,逐渐加重,直到喷射性呕吐,故影响婴儿的营养,并有失水。右上腹可摸到肥厚幽门的橄榄形肿块
本病多无典型及特异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嗳气等,根据其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袁师结合40年行医经验,认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应以治本为主,抗幽门螺杆菌为辅,临床注重辨证论治。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危害公共健康最为广泛的细菌之一,全球有超过半数人群感染,我国自然人群感染率高达56.22%[1]。因其可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胃癌等多种疾病[2],成为目前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的热门方向。
Hp为一特殊类型的病原微生物,耐酸,可经口传染,其有别于病因学中的内因及外因,何老将其归类于不内外因。Hp的毒力虽不强,但易感性强,且根除后仍有再次感染以及再发病的可能。基于此,许多患者会因为反复感染Hp而就诊。但接触Hp的人群并非都会被感染,而且即使感染了Hp,也并非所有人都有临床症状,因此,何老认为,Hp相关性胃炎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虚。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幽门狭窄属于中医学“噎隔”、“反胃”、“呕吐”等范畴,叶师认为痰浊、瘀血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主要病位在于胃,与肝脾相关。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治宜健脾和胃、逐瘀通幽。患者青年男性,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瘀阻脉络,发为呕吐。
患者素体脾肾不健,冬令屡患胃胀呕恶。此次正值小雪寒冷,脾阳受困,且因情志不遂,肝气郁逆,以致运化不良,水谷内停,气机阻隔,昼日阳旺则见脘痞满呃逆,入夜阴寒转盛,寒则凝敛,胃气愈逆,朝食不化,至暮始吐。从其唇舌暗滞,两脉沉迟,系气血郁滞之象。参照腹诊和X线所见,证实胃内水谷留滞久郁成邪,阻碍气机通畅,标病反成本病。
宋某,女,65岁,病案号0027529。2015年4月19日入院。患者主因间断胃脘胀满不适2个月,加重伴舌涩1天。刻下:胃胀,伴舌、口腔感觉异常,矢气多,无烧心反酸,纳可,寐可,二便可,精
赵某,男,48岁,半年来经常在饭后2—3小时发生呕吐,吐物为涎沫夹杂食物残渣,遇寒加重,时发时止,伴院腹闷胀,吸气纳呆,消瘦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沉细。钡餐透视:胃蠕动增强
杨某,男,64岁,1988年11月4日初诊。主诉呕吐痰涎,得食益甚已3年余,某医院胃镜检查诊为幽门梗阻,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刻诊:呕吐痰涎,脘腹胀满;进食加剧,吐后稍舒,大便粘臭,苔薄腻,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