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
肩贞 Jiānzhēn,出《素问·气穴论》。肩即肩部,贞指第一,此穴为本经入肩部的第一穴,故名肩贞。
经属
属手太阳小肠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取法:正坐垂臂,从腋后纹头向上量1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筋膜、三角肌、肱三头肌、大圆肌、背阔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分布着腋神经分支,深部上方为桡神经。皮肤由腋神经的下支臂上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致密,富有脂肪。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三角肌的后部, 穿该肌表面深筋膜入肌质内。以后,针可依序入桡神经肌支支配的肱三头肌长头,肩胛下神经支配的大圆肌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腱),可深达腋腔。
作用与主治
作用:清头聪耳,通经活络
主治:肩胛痛,手臂麻痛,二肢不举,缺盆中痛,伤寒,寒热,耳聋,耳鸣,颌肿,瘰疬,肩胛疼痛,肩关节周围炎,腋汗,手臂不举,上肢麻木,齿痛,牙痛[方剂汇www.fane8.com],颔肿,头痛,肩臂痛麻,上肢瘫痪,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向外斜刺1~1.5寸,或向前腋缝方向透刺,肩部及肩胛部有酸胀感,或可有麻电感向肩及指端传导。注意:针刺时,切不可偏向内侧,以免损伤胸侧壁,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以中指指腹按压肩贞穴,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可治肩胛痛、手臂麻木、耳呜、耳聋等。
配伍
1、配完骨穴治耳聋、耳鸣。
5、配肩髃穴治肩臂疼痛,上肢瘫痪。
7、配完骨穴治耳鸣。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项疬,适耳(鸣)无闻,引缺盆肩中热痛麻痹不举,肩贞主之。耳鸣无闻,肩贞及完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痹,手臂不举。
《针灸大成》:主伤寒寒热,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麻木不举。
《类经图翼》:主治伤寒寒热,颔肿,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不举。
益气补血,活血祛瘀。用于气血不足、气虚血瘀之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目眩。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中风病中经络之气虚血瘀、痰阻脉络症,症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自汗出、心悸、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或
清热解毒、燥湿杀虫,去腐生肌,化瘀止痛,用于细菌、病毒、霉菌、滴虫等引起的阴道炎、阴道溃疡、宫颈炎、宫颈糜烂、阴痒、阴蚀、黄白带下、味臭、小腹痛、腰骶痛等。
清热止痛,制疠。用于瘟疠疾病,流感引起的发烧、肺部疼痛、肺炎、嗓子肿痛等。
活血化瘀,缓消瘀块,用于妇人宿有块,妊娠后漏下不止,胎动不安,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血色紫暗,而有腹痛拒按。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主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脐周疼痛,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苔白,脉沉弦。
散寒祛湿,通络止痛。凡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引起的肩、背、腰、腿、膝等部关节和肌肉疼痛而无局部器质性病变者,均可适用。
消渴,能食而消者。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