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
昆仑 Kūnlún,出《灵枢·本输》。别名下昆仑。名解:“昆仑”,广漠无艮也。昆仑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寒湿,由于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外散之热作用,寒湿水气吸热后亦上行并充斥于天之天部,穴内的各个层次都有气血物存在,如广漠无艮之状,故名“昆仑穴”。
经属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法:正坐垂足,将要按摩的脚稍向斜后方移至身体侧边,脚跟抬起。用同侧手,四指在下,掌心朝上扶住脚跟底部。大拇指弯曲,指腹置于外脚踝后的凹陷处, 则大拇指所在位置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短肌。皮肤由腓肠神经分布。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分布着腓肠神经。该穴深层结构的血液营养来自腓动脉。该动脉是胫后动脉在腘肌下方2~3厘米发出的,经胫骨后面与(踇)长屈肌之间下降至外踝,终于跟外侧皮。在外踝上方4~6厘米处,发出穿支,穿经肌肉和小腿肌间膜至小腿前面,与胫前动脉的分支吻合。该吻合对于小腿侧支循环的形成和血液供应有实际应用意义。
作用与主治
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方剂汇www.fane8.com],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足跟肿痛,外踝疼痛,癫痫,小儿癫痫,下肢麻痹或瘫痪,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眩晕,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等。
配伍
11、配丘墟穴治疗足踝痛。
12、配承山穴治疗转筋。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拇指弯曲,用指节由上向下轻轻刮按昆仑穴1~3分钟,对腿足红肿、脚腕疼痛、脚踝疼痛等具有疗效。
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膊重更连阴,头痛脊背急,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动足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将此穴针。注:●昆仑穴,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主治腰尻疼痛,膊重不能举,及前阴肿痛,
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膊重更连阴,头疼脊背急,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动足即伸吟,若欲求安乐,须将此穴针。〖注〗昆仑穴,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主治腰尻疼痛,膊重不能举,及前阴肿痛,偏
部位在足外踝后.跟骨之上陷中.证治腰尻痛.足肿.不得履地.鼽衄.如结.踝如裂.头痛肩背拘急.咳喘暴满.阴肿痛.小儿发痫螈.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炷如小麦大.妊妇刺之堕胎.按∶昆仑乃足太阳所行之经穴.
发宜多梳,齿宜数叩,液宜常咽,气宜精炼,手宜在面。此五者所谓子欲不死,修昆仑耳。(《黄庭内经》)
寒温外感诸证,大病愈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
大小肠痈,二便下脓;兼治肺、肝、胃诸内痈。
滋阴补肾,乌须黑发,壮筋骨。用于腰膝酸软,头痛眩晕,须发早白。
养阴和胃。用于胃脘疼痛,痞满,腹胀。
补阴制火,凉血化斑,宣郁。胃火郁极,风寒外束,身不发热,胸胁之间发出红斑。
温阳益气,托里败毒。 用于败血症属正虚邪恋者。 症见低热不退,经久不愈,形寒肢冷,面白无华,气短懈怠,自汗,食少,舌淡白,脉虚无力。
主治疮疡痛不可忍。
搜风解表,开胸快膈,调胃健脾,消积进食,和中解酒,止泻利水。四时不正之气,感冒发热,头眩咳嗽;及伤食腹痛,痞满气痛,呕吐泄泻,痢疾,饮食不进;不服水土,瘴气疟疾。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