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滞是指小儿乳食不节,停积中脘、食滞不化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多见于婴幼儿。一般说来预后良好。个别小儿积滞日久,迁延失治,可转成疳证。
伤乳不欲吮乳,口中有乳酸味,甚则呕出乳片,哭吵不安,大便伴不化乳食,有酸味。治以消乳导滞。
(一)
用法:上药共研末。1~3个月,每次0.2~0.5克;4~6个月,每次0.5~0.8克;7个月~1岁,每次0.8~1克,用乳汁或温开水调服,每日3次。或上药水煎2次,每日1剂,分3次服。
(二)
处方:麦芽15~20克。
用法:水煎,每日服3次。
(三)
处方:粳米15克(炒焦黄)。
用法:水一杯煎服,每日3次。
(四)
处方:大麦芽10克,人乳1酒杯。
用法:将麦芽用人乳浸透拌炒焦,煎汤服。
伤食纳呆厌食,嗳气或呕吐食物残渣,矢气频作,腹痛拒按,大便臭秽,泻后痛减,夜寐不安,或伴发热,小便短赤。治宜消食导滞。
(一)
处方:酒糟30克。
用法:将酒精烧焦,研末,稍对红糖拌匀,开水送下。
(二)
处方:鸡内金30克。
用法:将鸡内金碾细末,与面粉30克,烙成薄饼,令儿食之。
(三)
处方:山楂9克,鸡内金6克。
用法:水煎后加白糖6克冲服。
(四)
用法:将上药用水浸泡一昼夜,以水一碗煎至半碗。1岁以下,每次服0.5食匙;1~2岁,每次服1食匙。3~4岁[方剂汇www.fane8.com],每次服1.5食匙。每日3次。
(五)
处方:胡萝卜250克。
用法:将胡萝卜水煎后加少许红糖服用。
(六)
处方:生栀子9克。
用法:将生栀子研成细末,加面粉、鸡蛋清调成3个饼,分别敷贴在脐部与两足心。
(七)
处方:朴硝100克。
用法:将朴硝炒微热,用纸包后放入布袋内,敷于脐上。
(八)
处方:红曲15克。
用法:水煎服。
(九)
处方:鸡内金末30克。
用法:瓦上焙黄,研末。温开水调服,每日1~5次,每次0.5~1.0克。
(十)
处方:饭锅巴1块(如掌大)。
用法:焙焦,煎汤送服。
(十一)
处方:神曲、山楂炭、原食物(所伤食物)炭各等分。
用法:将神曲、山楂炭与原食物炭共煎汤服之。
(十二)
处方:西瓜皮20克,丝瓜叶20克,竹叶心30克,马齿苋2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十三)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十四)
处方:灯心草0.6克,竹叶12克,伏龙肝12克,鸡蛋清1个。
用法:将药物捣烂,调拌蛋清,外敷贴脘腹部。
脾虚挟积面色萎黄,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酸臭。治以健脾益气,佐以消导。
(一)
处方:党参、茯苓、白术各6克,陈皮3克,甘草3克,焦山楂4.5克,炒麦芽4.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二)
处方:麦芽、谷芽各15克,粳米30克。
用法:谷、麦芽煎水去渣,与粳米煮粥,加红糖适量,调服。
(三)
处方:白术10克,鸡内金5克,蝉蜕3克。
用法: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1.5克,温开水调服。
(四)
处方:生山药10克。
用法:加白糖适量,煮糊常服。
产后滞下积滞.虽腹痛至极.不可用大黄等药下之.致伤胃气.遂不可救.宜服下方.补血消滞汤人参芍药当归(各二钱)红曲(一钱)升麻(四分)益母草(二钱)加炙甘草(一钱)滑石(二三钱)足矣.若恶露未净兼用乳香
小儿养生食与乳,撙节失宜积滞成,停乳伤食宜分晰,因证调治保安宁。[注]夫乳与食,小儿资以养生者也,胃主纳受,脾主运化,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免积滞之患,若父母过爱,乳食无度,则宿滞不消而病成矣,医者当
小儿有积滞,面目黄肿,肚热胀痛,复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肠闭涩,小便如油,或便利无禁,粪白酸臭,此皆积滞也。然有乳积、食积,须当明辨之。吐乳、泻乳,其气酸臭,此由啼叫未已,便用乳儿,停滞不化而得之,是
小儿养生食与乳,撙节失宜积滞成,停乳伤食宜分晰,因证调治保安宁。〔注〕夫乳与食,小儿资以养生者也。胃主纳受,脾主运化,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免积滞之患。若父母过爱,乳食无度,则宿滞不消而病成矣。医者当
取水中石子数十枚,烧红,投水中七次水热饮之,三五次愈。又方姜汁和紫苏汁饮。
狗粪烧存性为末,酒服二钱,日三服。或山楂炭研末丸,每服四钱,数服。
治一切积滞,化气消食。补益真气。产后逐败血,补虚损至善。硇砂(一两。拣通明无石者,别研令如粉) 舶上茴香(一两略炒) 当归(一两。无灰酒浸一宿,去芦了,薄切片子焙) 金铃子(三两。洗过切破,四两无灰酒
杏仁五十粒(去皮尖),蒸熟捣碎,开水冲服。
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用于淤血阻络,中风偏瘫,胸痹心痛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
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虚,心悸脉结代,胸闷不舒,胸痛及冠心病绞痛见有上述症状者。
补气养血,调经安胎。用于气血两亏,月经不调,腰膝疼痛,红崩白带,子宫寒冷。
滋肝补肾。适用肝肾不足所致腰膝酸痛、头晕眼花、遗精、遗尿、失眠健忘。
脾胃壅热呕哕,烦渴不止。
添精益髓,补肾固精。治肾虚遗精,阳痿早泄,小便后淋漓不尽,精寒无子,闭经,带下稀薄,腰酸膝软,须发早白,夜尿增多,舌淡嫩苔薄,脉沉细软。
治色疸。
养阴润肺,清热解毒,清利咽喉,镇咳止痒。用于慢性咽炎引起咽干,咽痒,刺激性咳嗽。
小儿积滞有实证和虚实夹杂之分,纯虚证者少见临证时应了解患儿的喂养方法及饮食习惯,询问饮食情况,有无腹胀腹痛,大便如何,同时参照舌象和指纹,辨明证候类型,应注意与伤食、疳证鉴别。
对于小儿积滞,西医目前主要应用促动力药及肠道微生物调节制剂治疗,远期疗效不理想,且药物副作用大,不适合长期使用。中医治疗小儿积滞,主要采用小儿推拿配合穴位贴敷(健脾贴)。
积滞属于西医学慢性消化功能紊乱,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因为按照中医的说法,导致积滞的原因有脾胃损伤和脾胃虚弱两种;另一方面,气虚按中医术语来讲,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用通俗地话讲,气虚可能带来:容易出汗、全身乏力、精神萎顿、头昏耳鸣、痰多或有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在这里,可以看出,气虚是因,脏腑虚弱是果,脏腑虚弱则导致胃肠“积滞”等症。如果说“气虚无积滞者”,那意思应该是有“气虚”这个“因”存在,却还没有“积滞”的状态现象,因为气虚可以是有上述列举的现象,但不一定都反映出来。
积滞是指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中脘,食积不化所致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为特征。本病属西医学慢性消化功能紊乱。
取关元、神阙、建里、中脘、公孙、阴陵泉、天枢、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
湿热积滞泄泻是指体内湿热过重导致的一种腹泻症状,是中医里泄泻病的一种类型,具体表现为泻而不爽,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烦热口渴、小便赤黄、舌苔腻、脉数滑等等。因为外感寒湿导致暑热之邪伤及脾胃,空耳导致脾脏
(1)乳食不节:常分为伤食和伤乳。伤乳积滞者:呕吐乳片,口中有乳酸味,不欲吮乳,腹部胀满。伤食积滞者:呕吐食物,腹痛拒按,不思饮食,夜卧不安,手足心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数,指纹紫滞。(2)过
张某,男,7岁10个月。2020年10月19日初诊。主诉:食后腹胀、胃脘不适4个月,加重2个月。患儿平素纳少,偏食肥甘,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近2个月来,因饮食不节致症状加重。现症:食后自觉上
谢某,男,5岁,1975年11月19日就诊。发热20余天。初诊:患儿20余天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为持续热(发热高时,体温40.5摄氏度),午后为甚,汗出热不退,伴畏寒和轻度腹胀痛,精神
李×元,男,51岁。1956年8月始患呕逆气短,胸部胀闷,四肢浮肿,医治未愈。近至1957年3月来诊。断为脾胃虚寒,冲胃之气上逆所致。用健胃止呕、降逆利湿等法,经治月余,四肢浮肿、气短胀闷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