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是老年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中医称之为“大便不通”、“肠结”、“关格”等,认为由于饮食不节、热邪郁闭、寒邪凝滞、湿邪中阻、气血淤滞、燥屎内结、虫团聚集等因素导致肠腑传导失常,通降受阻,则气机痞结,水津潴留,闭阻于中,出现胀、痛、呕、闭四大症状为肠梗阻。老年人肠梗阻病因多与肠道肿瘤、结肠憩室炎、粪便嵌顿及乙状结肠扭转和肠粘连、嵌顿疝等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及便闭,X线检查有助诊断。
老年人由于抗病能力和机体反应差,病情发展快,易形成肠腑疽结;又因腹膜刺激征及全身中毒症状不易及时表现出来,易延误诊断。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一)起居调养法
(1)在肠梗阻缓解前禁食、禁水,卧床休息,以免病情加重。及时请医生治疗。
(2)缓解后勿激烈运动,逐步给予全流、半流饮食。
(3)有呕吐者,吐后应立即将口腔清洗干净,以免臭味刺激。
(4)有肠蛔虫者,应驱虫。
(二)药物调养法
(1)防风、羌活、厚朴、芒硝(冲)各10克,木香、川军各12克,砂仁3克,水煎服或胃管注入,每日1~2剂,治单纯性肠梗阻。
(2)大黄、木香各9克,炒莱菔子12克,加水300毫升,先煎炒莱菔子15分钟,再放入木香、大黄煎10分钟。取药液150毫升,分两次服下或从胃管注入,两次间隔时间6~8小时,每日1剂,重者1日2剂。治老年性粪便性阻塞、单纯性肠梗阻。
(3)生大黄粉15克,炒米粉9克,蜂蜜60克。将大米炒香(勿焦)[方剂汇www.fane8.com],研成粉末,合大黄粉调入蜂蜜内,加适量温开水搅匀备用。每小时服1次,分12次服完,每天约服1汤匙,服至排出蛔虫为止。若服完1剂未见排出,可以再服。
(三)饮食调养法
豆油、藕粉适量。豆油加藕粉,调成糊状,1次服60毫升豆油藕粉,1日3次,同时进行流汁饮食。治蛔虫性肠梗阻。
(四)针灸调养法
(1)取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庭、大肠俞为主穴,呕吐重者加上脘、胃俞;腹胀重者加三焦俞、意舍;腹痛重者加冲门、腹结;发热加曲池。用强刺激手法,或用电针。
(2)取中脘、大横、天枢、足三里、神阙、关元等穴。将艾炷隔姜灸法施术。每次约灸3~7壮(每日灸2~3次,病愈为止)。
(五)推拿调养法
患者仰卧,在腹部做反扭转方向推拿,双手掌平放于腹壁上,进行绕腹四周推拿,手法由轻而逐渐加重,但用力不可过大。可配合体位的多次改变,以助膨胀肠袢之回旋复位。腹胀显著,有腹膜刺激征者不宜用此法治疗,只用于痞结型肠梗阻。
(六)其他调养法
禁忌证和适应证同于推拿疗法。患者取膝肘位。医生立病人左侧或跨于病人之上,双手捧腹,向上托起,然后放松,如此上下颠簸数次后,再将腹部左右摇晃,如此反复交替进行,连续5~15分钟,休息15~30分钟后进行,至少连做3次。
肠梗阻是不同原因引起的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的一组症候群。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动力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由于病因、部位、类型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共有的是腹痛、呕吐、腹胀、停止
凡肠道内容物流通发生障碍统称为肠梗阻。有机械原因的,如肠腔内蛔虫或异物堵塞、肠壁肿瘤或炎症造成的狭窄、肠外束带或嵌顿性腹股沟疝造成的压迫等;有动力原因的,如腹膜炎时炎症和毒素抑制肠管蠕动,形成肠梗阻,
肠梗阻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肠道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不仅能使肠道的功能改变,而且使全身生理功能紊乱。一、主因(一)机械性梗阻最常见,约占90%以上。1.肠壁病变:由先天性肠道狭窄、闭锁、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压迫所致的肠梗阻,较常见。占各类梗阻的19~20%。一、病因、病理肠粘连、粘连带是由于腹部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刺激等所引起,常见有两大类:①广泛性粘连、包括片
肠梗阻由于其发生的原因和梗阻的程度及病理改变等的不同,在临床上分为很多种类型,但是,肠内容物不能顺利地通过肠腔,则是各类肠梗阻一致存在的。所以肠梗阻的特征就是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停止这四个主要症
急性肠梗阻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在急腹症发病率中,仅次于阑尾炎和胆道疾患,居第三位。其病因多种、表现复杂、进展迅速,多可造成全身病理生理变化,如处理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急
此病例从麻痹性肠梗阻,针药并用险中得生,到大汗不止的辨证施治,体现了中医药学治疗急危重症的特色与优势。中医中药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在西医同道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激发了他们学习中医、使用中药的热情。
肠梗阻乃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通畅性遭到破坏,造成的一系列症状和病理政变,属于中医之“关格”“肠结”范畴。盖肠为“传化之府”,司饮食之传递、消化、转输等功能,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实而不能满”,总之是以通降下行为顺。若通降失调,则气血郁塞,热结寒滞,食积虫阻等均可导致肠道气血痞结、滞塞而发病,表现为痛、呕、胀、闭之症。因此,以通为用,乃是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法则。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四大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若治疗不当可导致肠坏死、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肠梗阻属祖国医学“肠结”“关格”“腹痛”等范畴。王世彪认为:体虚是造成肠梗阻内在本质的因素;外感时邪是肠梗阻发病的重要外因;多数患者发病时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是肠梗阻的主要诱因。
笔者依据临床观察,提出综合采用腹部震颤闪罐、艾灸、针刺等多种方法“杂合以治”以提高治疗肠梗阻术后腹胀临床疗效的方案。“杂合以治”的思想源自《素问·异法方宜论》:“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笔者认为这是依据病邪的特异性、中病层次、体质特异性及刺灸法的特异性选择不同针灸方法的原则。
大承气汤是《伤寒论》治疗“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中,大黄攻下,枳、朴推逐,芒硝软坚,共同完成攻下的作用。加附子是患者体寒,附子助阳气。所以对于肠梗阻的患者,能够辨证施治,正确使用大承气汤,其效如神。
大承气汤方,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黄某,男,37岁。1968年脾切除,1974:年胃全切,胆囊、阑尾切除。1981年11月因上腹部疼痛、呕吐、不能饮食而住院,诊断为“术后粘连伴部分肠梗阻”。经禁食、输液、抗生素等治疗,痛未
潘某,男,57岁,1975-12-22就诊。缘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4天求治。患者于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阵发性钝痛,以中下腹为甚,渐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无大便和矢气,伴恶心未呕吐
冷某,男,61岁。初诊:1978年5月7日。上腹痛渐进加剧5天。5天前进餐后突发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渐进加剧,休息无缓解,不放射。并伴呕吐宿食数次,非咖啡样物,腹胀、大便闭结、肛门停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