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方剂汇www.fane8.com],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次血络论之后)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别之奈何。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
目有上下皮肿而硬者,服药不退,用手法取之不效者何也?答曰∶要用手法五七次,宜服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汤升麻芍药甘草葛根水煎服。
阴阳结,为句,谓尺寸皆紧也。斜字,为句,谓脉形低昂,即多阴少阳,关前浮少,关后沉多也。《大奇论》所谓肝肾并沉,为石水是也。此阳虚阴结,后世所谓单腹胀者,故曰少腹肿也。前人每论单腹胀,未尝指为即石水。注
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清中清者,养荣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
(素问)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此即三阴三阳之应地支也。是为六气上者言司天。如子午之岁上见少阴司天是也
治霍乱腹痛之甚。用水一碗,将一半煎滚,一半冷水相合,吃之甚效。
更逆更从张云。病者为逆。不病者为从。简按当从杨义。阳道实阴道虚张云。阳刚阴柔也。又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虚。一曰。阴道实则阳道虚矣。所谓更虚更实者。亦通。志云。阳刚阴柔。故阳道常实。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闻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
清热化湿、行气化瘀、利胆排石。用于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中医辨证属于湿热兼气血瘀阻者,症见:右上腹胀满疼痛,纳差,便秘,泛酸,恶心,口苦,咽干等。
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小儿口疮123例,大多在1~2个疗程内见效或临床治治愈;经3个疗程治愈者,都是病史在3~5年以上共16例。治愈后有7例复发,继续用药仍有效。
治痛痹。
滋阴补肾、凉血活血。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轻症属气阴两虚证者,症见蛋白尿、血尿、面色无华、少气无力、手足心热、腰痛、浮肿、疲倦乏力、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弱等。
杨梅疮,服败毒之药,龟头生疳,烂落,连茎亦烂。
健脾养胃,益阴活络。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益气养血、润肠通便
活血化瘀,增加光敏作用。用于白癜风。
阴阳之辨作为八纲辨证的总纲,将中医临床牢牢地植根于经典理论的沃土,使中医医生可以超然于纷繁的对症治疗之上。在医疗实践中,应特别重视“先别阴阳”,以下3例银屑病患者的诊疗过程即体现了这种思维。
对于湿邪致病,薛氏认为乃因“本虚邪客”而得,如《湿热病篇》中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藏之谓。”[1]41而正如《灵枢·百病始生》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病程长、致残率高等特点。我国北京、西安、上海三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7%。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约占乳腺癌的50%以上。他莫昔芬作为非甾体类雌激素拮抗剂,是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常用药物,能有效地延长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但长期服用他莫昔芬,其抗雌激素或类雌激素作用会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平衡失调,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出现类似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群,降低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导致乳腺癌复发转移率升高。
此例患者产后伤阴,而致阴虚盗汗,复与发汗过重而伤阳,使腠理不密,卫阳不能固摄,营阴外泄而汗出。《景岳全书》云:“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液随卫气外泄。”阴伤则损阳,阴无所依,阳无所主,故阴阳两虚,汗出淋漓。
冯世纶教授认为,表阳证即太阳证,表阴证即少阴证,里阳证即阳明证,里阴证即太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证,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证。循此规律运用经方,可收桴鼓之效。
会。阴阳两虚是可能会引起脾胃虚弱的,因为阴阳两虚的人会伴有腰膝酸软以及手脚冰凉的症状,而男性也会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女性也可能会引起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如果长期不调理改善的话就会出现脾胃虚弱的症
可以搭配熟地、枸杞等一起泡水喝。肉苁蓉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能够对身体起到一定的滋补作用,从而起到补虚益气的效果,可以直接泡水喝也可以搭配一些同样具有补益作用的熟地、枸杞、当归
阴阳两虚证常见于许多疾病的后期,并多以脏腑的病变为基础,故阴阳两虚证往往表现为某些脏腑的阴虚阳虚证候。阴阳两虚的表现症状主要有形体羸弱,精神萎顿,少气懒言,形寒肢冷,舌淡而少津,或有齿痕,或光剥,脉微
龙某,男,32岁。2021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多汗5年余。患者5年前出现多汗,以上半身出汗为主,未予重视,后症状逐渐加重。患者曾因睡眠打鼾至外院就诊,诊断为睡眠唿吸暂停综合征。刻诊:
曾某,女,69岁,农民,成都双流人,于2021年8月10日初诊。主诉:四肢颤抖1+年。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四肢颤抖,静止及活动时均出现,并逐渐出现双肩部抖动,不能自行控制,无抽搐
患者:女,62岁。2011年12月13日初诊。主诉:间断心慌、胸闷、气短5年,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5年前劳累后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窦性心律不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