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按克来计算。
茯苓块是属于一种中药材,一般情况下是需要对症服用的,而且其服用量也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以及疾病的类型来决定,如果是要用于治疗疾病的话,那么建议患者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如果是日常保健服用的话,那么一般来说服用量不需要太多,每次的服用量在9-15克左右即可,具体块数以每块茯苓的大小来决定。
茯苓是真菌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一般适合水肿利少脾虚食少、心神不宁者食用[方剂汇www.fane8.com],茯苓块具体一天吃多少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来决定的,一般建议每天吃9-15g即可,一般10块约15g,所以茯苓块一天吃6-10块即可。
建议按克来计算。
茯苓块是属于一种中药材,一般情况下是需要对症服用的,而且其服用量也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以及疾病的类型来决定,如果是要用于治疗疾病的话,那么建议患者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如果是日常保健服用的话,那么一般来说服用量不需要太多,每次的服用量在9-15克左右即可,具体块数以每块茯苓的大小来决定。
10-15克。
茯苓块的大小并不统一,所以在泡水的时候,一般都不以块数为计量单位,而是以克数为计量单位,而根据中医记载,茯苓一次的用量在10-15克之间,因此茯苓块一天的用量一般都以这个为准。
但不同病症、病情程度、年龄,一天中具体使用的剂量都会有所区别,因此茯苓块在用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增减。
土茯苓为利湿热和治梅毒要药,特别是用于人的晚期梅毒有较好的效果。近年来药理实验发现土茯苓有抗癌作用,更值得进一步研究。在药材商品中的土茯苓,大多数均为红土茯苓,即药材断面的颜色呈红色或淡红色。在四川、贵州等地产的一种白土茯苓,其原植物为药用菝葜;宁夏也产一种土茯苓,为同科植物肖菝葜的根茎。均为产区当地的地区习用品,由此可见各地土茯苓的药用品种比较复杂。
以温里药治疗发热疾病,可上溯仲景,如《伤寒论》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汗出而热不退,又出现四肢疼痛,下利肢冷,属虚阳上浮,急需回阳救逆。《景岳全书·火证》又言:“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若以阳虚发热,则治宜益火,益火之法,只宜温热,大忌清凉。”
大家都知道桂枝茯苓丸是一个好方,可是怎么用?都用在哪些瘀血证里?小编心里确实是一团浆糊。黄煌老师以医话的形式讲了8个故事,谈了他临床应用桂枝茯苓丸的加味和合方方法并适应症,很有收获。
笔者常用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中老年人慢性肺部感染,疗效满意,现介绍验案3则如下。
茯苓皮又名苓皮载《本草纲目》系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菌核的外皮加工茯苓时将茯苓的紫黑色外皮削下,阴干或晒干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人参1两,白术1两,黄芪1两,茯苓3钱,半夏3钱,肉桂2钱,薏苡3钱,甘草1钱。中气。
鸡血藤30克,玄参60克,双花60克,甘草30克,乳香10克,土茯苓60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火毒湿热内盛,复因外感风邪,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
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山茱萸)10克,紫石英15克(先煎),熟地黄10克,山药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肉桂3-6克。补肾纳气平喘。主治老年性喘咳。
巴戟天肉2两5钱,菟丝子(酒制)2两,鹿茸(酥炙,去毛)1两(须真茄茸),吴茱萸1两,白及1两,白茯苓1两,大附子(童便浸3日,切片,阴干)5钱,牛膝(酒洗,去芦)5钱,细辛5钱,菖蒲4钱,厚朴(姜炒
茵陈1钱,茯苓5分,山栀子3钱,苍术(炒)3钱,白术(炒)3钱,黄芩(生)6分,黄连2分,枳实(炒)2分,猪苓(去皮)2分,泽泻2分,陈皮2分,防己2分,青皮2分。谷疸,趺阳脉紧,食谷即眩,风寒相搏,
柴胡 白芍 归身 白术 茯苓 甘草 熟地黄养血疏肝,健脾和中。治肝郁血虚,胁痛头眩,或胃脘当心而痛,或肩胛绊痛,或时眼赤痛,连及太阳;及妇人郁怒伤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闭,沙淋崩浊。
党参 80克;炒白术 80克;炒白芍 80克;炙黄芪 80克;白茯苓各 80克;当归 120克;熟地黄 120克;炙甘草 40克;川芎 40克;肉桂 20克;白酒 1720毫升 蔗糖172克温补气血,
厚朴8分(姜汁炒),陈皮1钱,桔梗8分,苍术2钱,川芎7分,白芷7分,白茯苓8分,当归8分,香附(酒炒)8分,半夏7分(姜汁制),枳壳8分(麸炒),肉桂7分,甘草6分,白芍(酒炒)8分,麻黄1钱(去节
即四逆汤加茯苓(四两)人参(一两)四逆汤补阳再参苓以益阴治汗下后不解烦躁芍药甘草附子汤即四逆汤去干姜加芍药(三两)甘草(一两)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
治风寒湿痹留着不去,四肢痒麻,拘挛浮肿。赤茯苓(去皮)桑白皮(各二两)防己官桂(去皮)川芎芍药麻黄(去根节,先煮,掠去沫,焙干)当归(以上各一两半)甘草(炙,三两)上咀,每服六钱,水二盏,枣三枚,去
茯苓,味甘、淡,气平,降也,阳中阴也,无毒。有赤、白二种,白者佳,亦可用入心、脾、肺、肝、肾五脏,兼入膀胱、大小肠、膻中、胃经。助阳,利窍通便,不走精气,利血仅在腰脐,除湿行水,养神益智,生津液,暖脾
即橘皮汤加茯苓炙甘草一法加干葛神曲半夏治咳逆解酒毒止呕吐一方无半夏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名大橘皮丸
土茯苓(图缺)利湿分消,皆谓邪留下部,舒筋定痛,多因毒伏经中,以能制轻粉之留邪,入胃通肝及肾,故为治下疳之良剂,性平味淡而甘,可助土以强脾,藉遗粮而当谷。(土茯苓一名仙遗粮,味甘淡而平,益脾胃,化湿邪
(金匮 三因名大半夏汤)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水气上逆则呕,停膈间则痞,上干于头则眩,凌于心则悸。)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半夏生姜,行水气而散逆气,能止呕吐。茯苓宁心
茯苓(图缺)色本属金,功先入肺,导膀胱而利水,无非气化之神,清治节以行痰,专主分消之职,假松根之余气,甘淡平和,得坤土之精英,坚贞博浓,忧恚惊悸,皆缘痰结为殃,呕吐怔忡,尽是饮邪作咎,均可审证而施治,
主要原料:莲子肉、茯苓、麦冬各300克,白糖、桂花适量。制作方法:先将莲子肉、茯苓、麦冬共研成细面,加入白糖、桂花拌匀,用水和面蒸糕。效用说明:宁心健脾。凡因心阴不足、脾气虚弱而引起的消渴、心悸、食少
一周2~3次茯苓西洋参面膜一周敷2~3次即可,天天敷面膜会给肌肤增加负担,而且中药面膜具有一定的去角质作用,长期去角质会导致面部肌肤清洁过度,容易泛红、过敏,还可能导致肌肤屏障受损。
茯苓具有利尿除湿的作用,在经期食用茯苓,有助于促进小便的排出,有利于预防尿道感染的情况,同时缓解尿不尽或者尿少的情况,而女性由于尿道短,十分容易发生感染的情况,适当的食用茯苓,可以有利于预防细菌通过尿
1.不宜与米醋同食米醋有收涩作用,而茯苓有利水渗湿的功效,两者同服可能会影响药效。2.不宜与浓茶同食浓茶含有鞣酸,鞣酸有吸附收敛的功效,容易与茯苓里面的有效物质发生反应,形成难以消化的沉淀。3.不宜空
茯苓性质平和,只要不过量服用,本身就没有什么毒副作用,是中药材中的上品,和生活中大部分食材都是可以进行搭配的,和什么一起泡水喝好,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因为茯苓与不同食材搭配的作用不一样。比如要
茯苓可以与酸枣仁一起搭配泡水喝。酸枣仁具有镇静神经中枢的作用,所以对于失眠具有一定的缓解效果,与茯苓一起搭配的话,可以一起泡茶作为饮品,还可以配上枸杞一起泡茶饮用。由于茯苓块是比较硬的,所以建议打成粉
不能。肥胖除了病理因素以外,主要是由于摄入的食物热量过多,机体不能及时代谢,多余的热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长期囤积所致,引起要想达到减肥效果,应该使用控制饮食及增加运动的方式,而茯苓粉只是一种性味甘、淡、
9~15g左右。茯苓药性平和,既能健脾渗湿,又可扶正祛邪,而且还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适合水湿运行欠佳的人吃,可以每天吃一小勺,一般是9~15g,不宜多吃,因为茯苓粉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如果吃多了的话,会
水肿的治疗轻度水肿的肾炎患者无需治疗,经限盐和休息即可消失。明显水肿患者,可用药物治疗,一般间断应用比持续应用要好。卧床休息急性肾炎卧床休息十分重要。水肿消退,血压下降,尿异常减轻以后,患者可进行适量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